鍾薛高,破產了

來源: 2025-07-28 02:39:26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鍾薛高還是沒熬過這一天。

近日,上海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發出公告,這家曾經號稱“雪糕界的愛馬仕”的明星創業公司因無法到期清償債務,並且資產不足以清償全部債務,進入了破產立案審查。

記者翻看鍾薛高天貓旗艦店,仍有輕牛乳、可可等產品在售,圖片標注“2025年7月產”。鍾薛高創始人林盛的個人視頻號仍在頻繁更新。7月16日被宣告進入破產審查當天,該賬號更新視頻稱“陳年熱搜返場是鍋從天降”,視頻中林盛再度解釋了當年讓他陷入輿論危機的幾件往事。7月26日該賬號還在更新,視頻中他說“一切都會好起來的”。評論區僅一條討薪留言,林盛於淩晨2點回複“真心致歉”。

事實上,鍾薛高的“倒塌”早有預兆。2023年起就不斷有大批員工在小紅書等社交平台向它討薪,網絡傳言稱當年鍾薛高裁員過半。2024年,林盛被“限製高消費”,自稱“坐一夜綠皮火車到北京”。到了今年,旗下幾家子公司相繼進入破產清算。在外界看來,鍾薛高的破產似乎隻是時間問題。

林盛也加入了電商帶貨賽道,在直播間賣紅薯,還將個人抖音簽名改成了“好好做產品、好好還債、好好在一起”。隻不過買賬的並不多,林盛直播間售賣的42.9元5斤的紅薯,跟此前的雪糕一樣,被網友打上了“紅薯刺客”的標簽。

社交平台上,不少曾經被高價背刺過的網友開始唏噓鍾薛高的命運,有人說“貴”就是它的原罪。不過更多矛頭指向了創始人林盛,不少網友認為鍾薛高死在了林盛采訪時說出的那句“愛買不買”,這在網絡上引發軒然大波。

然而不得不說,鍾薛高曾經也憑借林盛獨到的營銷方式在冰品市場中異軍突起,創立僅3年就將營業額衝到了10億元。“貴”曾經是他營銷中百試百靈的絕招,無論是鍾薛高,還是他曾操盤過的馬迭爾雪糕,都因為“貴”,在大眾視野中獲得了足夠多的話題性。

林盛說過,“冰品不是高科技,比的就是傳播能力。”廣告人出身的他,靠著精明的營銷手腕把一個新品牌在極短的時間內捧成了“雪糕界的愛馬仕”,卻又在隨後的幾年間,周旋在輿論漩渦裏。

直到7月16日,它的命運被一錘定音。

頂級操盤手

不過,沒人否認林盛是個頂級操盤手。

2004年,他在上海創立了一家名叫“盛治”的廣告公司,跟康師傅、大白兔、冠生園等消費品牌有不錯的合作關係,但改變他命運的是兩個冰品客戶——馬迭爾和中街冰點。

2015年,僅在哈爾濱中央大街有一家門店的馬迭爾找到了林盛,希望他能為門店擴張策劃一些營銷活動。林盛很快就看到了馬迭爾“高端”的品牌調性,將其包裝成“宮廷古方”“百年老店”,不僅讓哈爾濱中央大街的馬迭爾門店成為了網紅打卡點,還順利將這個雪糕品牌的名號打響到全國各地。僅一年時間,馬迭爾就在全國開出了30家門店,成功走出哈爾濱。

隔年,看到馬迭爾成功的中街冰點也找到了林盛,這次他給出了兩個建議:一是產品名效仿“國窖1573”改為“中街1946”,突出“老字號”品牌的特性;二是確定品牌的目標消費者,先在一二線城市進行營銷,而非全國撒網。

林盛還力主中街冰點將新興的種草平台小紅書作為營銷的發力點,一套組合拳下來,中街冰點天貓店在2017年的“618”活動中,4分鍾賣出了10萬支雪糕。

看到冰品巨大商機的林盛開始萌生了自己創業的想法,2018年他在上海創立鍾薛高,從一開始就瞄準了高端雪糕市場。資本也確信他就是冰品界的頂級操盤手,公開資料顯示,2018年以來鍾薛高先後獲得了真格基金、經緯創投、鋒瑞資本等機構共計13億元的投資。

讓鍾薛高第一次出圈的是“厄瓜多爾粉鑽”,這款售價66元的雪糕在2018年“雙十一”創下了15小時售出2萬支的佳績,成功登頂當年的雪糕品類銷量榜單。

不過據2020年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國內雪糕和冰激淩銷售中,線上僅占總銷售額的5%,線下銷售占95%。那幾年,市場有兩種主要玩法——攻占便利店冰櫃的蒙牛、伊利,和依靠線下門店的哈根達斯。

傳統品牌都深耕線下市場,沒有將手伸到線上,這也給了鍾薛高機會。它及時切入了線上銷售,通過與李佳琦、羅永浩等頭部網紅主播合作,獲得了極大的曝光量和不俗的銷售額,僅羅永浩單場直播就賣出了19.8萬支雪糕。

不少在線上買過鍾薛高的消費者都對它的包裝有深刻印象,不大的泡沫箱裏填充著幹冰,一打開箱子仿佛有仙氣冒出來。再配上代表中國曆史文化的“回”字型外觀、其品牌宣傳的“中國的雪糕鍾薛高”,以及單支售價超20元,當年社交網絡上開始流傳一種論調——鍾薛高是唯一能與哈根達斯媲美的國產雪糕品牌。

“貴”在當時也成為了鍾薛高宣傳的營銷點,以2018年破圈的“厄瓜多爾粉鑽”為例,林盛在采訪中將其成分中的“半野生柚子”稱為20年結一次果的稀有物,以說明零售價格的合理性。

2018年到2022年,鍾薛高飛速發展,成立僅一年時間銷售額就破億元,到了2021年銷售額更是突破了10億元,成為名副其實的“新消費第一網紅”。

危機

2021年,沉浸在成功中的林盛可能還未意識到危機,當年他還放話要讓鍾薛高在下一年的銷售額增長200%。

他在一檔采訪節目中介紹日本產“半野生柚子”時說道:“價格就那麽貴,你愛買不買。”這段視頻經過剪輯後變成了林盛說鍾薛高價格貴,消費者“愛買不買”,在互聯網上廣為傳播,這也成為口碑下滑的開端。

2022年,又一則“火燒不化“的視頻將鍾薛高打入了原料危機中。有網友嚐試用打火機點燃其海鹽椰椰口味的雪糕,發現雪糕並沒有出現大量液體滴落,反而呈焦黑狀,這讓大量網友質疑其雪糕並非宣傳所稱的“配料表幹淨”,而是添加了大量“科技與狠活”。

網友直指配料中所含的“卡拉膠”導致雪糕火燒不化,這讓鍾薛高不得不連夜澄清這隻是藻類提取物,並非有害物質。但此時消費者已經開始質疑其品質與價格不符,“憑什麽賣這麽貴”成為討論焦點。

除了來自消費者的質疑,2022年林盛還麵臨著增長的壓力。

一是蒙牛、伊利等品牌開始重視線上銷售。2019年蒙牛與京東合作,推出了專供線上的“家庭裝”,隨後又與外賣平台合作,試水一線城市“半小時直送”。伊利則在2020年開啟了線上直播,“甄稀冰淇淋家庭碗裝”直播首秀就賣出了15萬份。巨頭加入線上爭奪戰,倒逼林盛不得不思考如何能在線下分一杯羹。

二是來自資本層麵的壓力,有媒體爆料為了匹配3年估值40億元的目標,林盛不得不激進擴張。

2022年,鍾薛高開始“下沉”,在三四線城市投放了5萬台自有冰櫃。但林盛的策略在落地過程中有很大偏差,鍾薛高大部分的線下產品都鋪在了與平價雪糕一起的混合冰櫃裏,且自有冰櫃也並未集中投放在高端商圈。

於是,“雪糕刺客”出現了,消費者在混合冰櫃裏隨意拿了一根雪糕,結賬時才發現是價格超過20元的鍾薛高。這個帶有調侃意味的標簽開始在社交網絡大肆傳播,伴隨著“雪糕刺客”的名號,“鍾薛高憑什麽賣這麽貴”又一次衝上熱搜。

這次林盛再無力解釋成分稀有、造價成本高等原因,因為鍾薛高的資金鏈開始出現問題。

無力回天

林盛仍試圖讓鍾薛高擺脫困境。他最先想到的是將鍾薛高與平價雪糕分開售賣,這樣一來就需要更多的自有冰櫃。

據《每日人物》爆料,當年林盛找到了鍾薛高最大的投資人,希望有一筆錢進來,對方提出了極為苛刻的對賭條件,如果失敗林盛將失去鍾薛高的控製權,甚至商標都要質押。他咬牙答應下來,但就在簽字前,投資方卻反悔了,稱“沒有過投委會,覺得風險太大了”。

那兩年,林盛還曾推出過“鍾薛不高”“李大橘”等平價子品牌,但都反響平平,最終他不得不將60元每支的鍾薛高售價調低至2.5元,以解決現金流問題。

員工人數也開始斷崖式減少,2023年鍾薛高裁員過半,到了2024年,公司僅剩100餘人,2025年,據天眼查顯示,公司繳納社保人數僅為2人。

由於缺錢,鍾薛高的裁員補償遲遲未發放,2023年就有大批前員工在社交媒體向林盛公開討債。2024年4月,林盛被“限製高消費”,他在微博上寫道“雖然被限高,還是不懼坐一晚上綠皮火車到北京,我就是賣紅薯也要把債還上”。

5月,林盛在抖音直播間開啟了賣貨還債的生涯,他在直播間標注了數字“729”,這代表著還有729名員工的欠款未還。當天他在直播中說:“鍾薛高的經營不是特別好,是我的責任,現金流十分緊張,導致部分員工工資、補償金、報銷無法及時兌付。”

“不管用什麽方法,繼續賣鍾薛高還是開直播,盡量能把公司恢複正常運營狀態,把欠大家的錢還上。”

但當晚林盛直播所售的42.9元5斤的紅薯,仍被打上了“紅薯刺客”的標簽,不少網友在直播間留言“雪糕刺客之後就想搞地瓜刺客嗎?”有趣的是,隔天的直播中紅薯的價格不降反增,從42.9元5斤漲到了58元5斤。

然而這些都無濟於事,直播帶貨首秀共有52萬人次觀看,但一年過去,截至目前“鍾薛高老林”賬號的粉絲數隻有3000多人,“729”的欠款人數也僅減少了30多人。

在去年10月的直播中,他還談到自己也有做其他領域的企業谘詢項目,以補充現金流。

林盛始終對當年的惡意剪輯和“火燒不化”事件耿耿於懷,在直播期間多次提及,並將切片發布在個人賬號。他說自己最後悔的兩件事,一是沒在惡意剪輯出現後的第一時間做強有力的反駁,二是沒有在公司有錢的時候遣散員工。

但似乎,他看上去也慢慢接受了這種“龜速還債”的現實,在視頻號中更新的內容大多為困境中堅持的“雞湯文學”,絲毫未提鍾薛高破產的事。7月26日,在更新視頻中,他仍在鼓勵自己“低潮期也能汲取營養”“要拓寬人生的厚度”。

但他的鍾薛高還是沒能走過危機,破產審查通過後,鍾薛高的產品或許將消失在大眾視野中,初代“雪糕刺客”就這樣離開了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