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來第一次,中國退居全球第三,背後信號很不尋常
一個很不尋常的信號出現了。
今年3月,中國拋售189億美元的美國國債,持有規模降至7654億美元,被同期增持290億美元的英國超越。
這是自2000年中國躍居美國國債前兩大持有人之後,25年來第一次退居全球第三。
回顧曆史,極為耐人尋味:
2008年,金融危機背景下中國力挺美債,持有規模首次超過日本躍居全球第一。巔峰期持倉突破1.3萬億美元,占各國/地區所持美國國債總額的比例,高達23.2%。
2018年,特朗普第一任期挑起貿易戰,中國持有美債銳減,將第一的位置交回日本。
2025年,特朗普第二任期貿易戰升級,中國繼續“拋拋拋”,退居第三,占外國持有美債的比例,已經一路降到約8.46%。
要知道,這些年美債總規模可是在一路飆升,從2008年的10萬億美元,到如今的36萬億美元。
定睛一看,中國持有的美國國債總額占比,已經萎縮到了區區的2.1%左右。什麽叫“脫鉤”?這才是最堅決的“脫鉤”。
為什麽全球多數國家都在“被迫”買入美債,中國卻在堅持“拋拋拋”?
貿易戰的下半場,已經悄悄打響。
放眼全世界,中國減持美債的做法,可以說是特立獨行。
就拿3月份來說,海外資金買入美國國債的單月淨流入為1618億美元,是2月的1.5倍。當時,關稅戰尚未開打。
東方大國在3月大手筆拋售美國國債,讓人想起關稅戰後《人民日報》的一句評論——大意是,我們對美方實施新一輪經貿遏壓早有預判。
緊接著的4月份,隨著特朗普發起關稅戰後的一係列騷操作,美國資本市場迎來了罕見的股債匯三殺。
一些美國的盟友也坐不住了,開始尋找退路。
比如,日本在 2025 年 4 月兩周內拋售超 200 億美元外國債券,創 20 年來最大規模。市場認為,這200億美元大部分都是美債。帶來的影響,不可忽視。
以被視作“全球資產定價之錨”的10年期美債收益率為例,美國財政部數據顯示,4月1日,10年期美債收益率為4.17%,4月11日攀升至4.48%,創2月21日以來新高。直到如今一直高居4.4%以上。
高企的收益率,給特朗普帶來了無形的巨大壓力。
收益率的上升,意味著出現了大規模拋售、美債價格下跌。當持續性的減持行為一旦失控,有可能引發資本市場的連鎖反應,引發“崩盤”的後果。
要知道,對美債來說,今年6月就是一個“借新還舊”的坎兒,當月到期的美債規模達6.5萬億美元,占全年的70%以上,創了戰後的曆史紀錄。其中相當部分都是5年前疫情期間發行的低息債券,利率隻有1.8%。
當美債最新利率已經飆升到接近5%,就意味著,發新債的利率最起碼不能低於5%太多。一來一回,利息將飆升超過2000億,壓力山大。
正因如此,即使中國手中僅有不到8千億美元的國債,依然發揮著重要的製衡作用。
3月的進一步拋售,是否也有“敲打”美債的意圖,為接下來的經貿談判“創造”更多的籌碼?這一招,意味深長。
當前,美債確實麵臨著相當大的風險。
就在5月16日,國際信用評級機構穆迪下調了美國主權信用評級,從Aaa下調至Aa1。要知道,穆迪自1919年首次給予美國Aaa評級以來,就從未下調過評級,這是史無前例的第一次。
在美國國內,馬斯克的削減開支計劃草草收場,收效甚微;與此同時,特朗普還在推動美國國會通過一項減稅法案,有分析人士指出該法案會在未來十年使美國債務再增加約3~5萬億美元。
目前,美國的國債利息支出占財政收入比重已升至18%,遠遠超過國際安全標準線(10%),處於極限狀態。
未來任何一次風吹草動,都可能成為那根致命的“稻草”。
更要命的是,不太可預測的特朗普,一頓操作猛如虎,卻在無形中動搖了美元資產的避險屬性。
當全球央行都在拚命買黃金,置換部分美元資產,就是在向美元投下的一張張“不信任票”。
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事實上,近十年來,中國一直在緩慢地減少手中的美債規模,同時不斷出手增持黃金。
2000年以來中國持有美債數量的走勢(數據來源:Wind)
2000年3月,我們隻有714億的美債。此後一路攀升,在2011年-2015年間達到一個高峰期。
但在2015年之後,風向就已經變了。中國持有的美債開始逐步減少,2022年4月跌破了1萬億美元,去年1月又跌破了8000億美元。
東大現在持有的美債規模,差不多是2009年以來最低的水平。
中國對於美債的“去風險化”,本質上也反映了近十年來中美關係的變化。從南海事件到貿易戰,再到HK、TW問題,美國的態度轉變,雙方合作的空間正在收窄,摩擦在不斷增加。
這幾年,中國央行對於黃金的儲備一路走高,央行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4月末黃金儲備報7377萬盎司,環比增加7萬盎司,這已經是連續第6個月增持黃金。
美國的債主,不是那麽好當的。
在全球化前景麵臨巨大不確定性的今天,中美兩國都在增加“安全”的權重。不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裏,才是明智之舉。
北方鄰居俄羅斯的案例,讓人們看到了“金融武器化”的威力。在克裏米亞危機以及俄烏戰爭爆發後,歐美國家主導了對俄羅斯金融體係的全方位製裁,甚至凍結了俄羅斯央行的外匯儲備。俄羅斯持有的美國國債,從巔峰時期的1763億美元,降到2023年末僅有0.31億美元的水平。
現在,中美關稅博弈暫時告一段落,但以懂王翻臉比翻書還快的特性,什麽事都有可能發生。這一場持久戰,隻是中場休息。
當前,美債總額眼看就要突破37萬億美元大關,這相當於每個美國人平均欠下約10萬美元。
如果這個“擊鼓傳花”的遊戲玩不下去了,可能意味著美元代表的信用貨幣體係開始崩塌,全球經濟秩序將迎來一次劇烈震蕩。
美債根基動搖,將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最大的一個變數。
7000多億的美債是中國手上一張不會輕易打出,又有足夠威懾力的底牌。在談判桌上,一切都還要走著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