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金融戰開打,中國降準釋放萬億流動性
當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堅稱“美國經濟強勁無需降息”時,紐約交易員卻發現美聯儲正悄悄買入348億美元國債;當中國央行宣布“降準釋放1萬億”支持實體經濟時,就已經意味著一場事關貨幣的金融博弈已經展開。
金融戰的荒誕在於,雙方都舉著“救市”大旗,子彈卻瞄準對方命門,美國用左手拋售“中國威脅論”,右手卻瘋狂買入自家國債防止崩盤;中國一邊降準穩經濟,一邊用人民幣國際化拆解美元霸權。
當所有人都在關心關稅戰是不是會緩解的時候,沒有人注意到中國降準降息背後真正的意圖。
中美政策對轟下的金融暗流
5月7日上午9點,北京國新辦發布會現場,央行行長潘功勝的發言掀起巨浪:“降準0.5個百分點,釋放1萬億長期資金。”
這串數字背後,是中國應對美國關稅戰升級的連環拳;
除此之外在發布會上還宣布汽車金融公司存款準備金率歸零、8000億資本市場互換工具上線、5000億消費再貸款加碼。
但真正讓華爾街顫抖的,是這套組合拳的“精確製導”,每一筆錢都有精確的流向。
同一時刻,美聯儲的“隱秘戰場”更耐人尋味。
根據外媒5月6日的報道,紐約聯儲交易記錄顯示,近日,美聯儲連續兩天買入348億美元國債,其中200億是10年期以上長期債券。
這波操作恰逢美國財政部宣布“下半年需償還6萬億到期債務”,而中國持有美債已跌至7720億美元曆史冰點。
表麵看是“常規流動性管理”,實則暴露美國債務危機已到臨界點——當最大債主中國持續拋售時,美聯儲隻能自己當接盤俠,防止美債收益率飆破5%引爆企業債雷區。
當中國降準降息的消息宣布之後,人民幣和港元升值的壓力驟然緩解,人民幣離岸匯率從7.189貶值至7.22附近。
美元霸權濾鏡碎裂時刻
金融戰的勝負手,從來不在政策公告裏,中國降準1萬億看似宏大敘事,真正殺招卻是“汽車金融公司零準備金”——這類機構手握3.2萬億汽車消費貸款,降準後每年少繳1600億準備金,直接刺激新能源汽車銷售。
而美國348億購債背後,藏著更危險的邏輯:當外資持有美債比例跌破30%,美聯儲不得不親自下場托市,但這相當於給通脹火上澆油——每買入1億美債,就向市場多注水1億基礎貨幣。
中美的戰略矛盾在此刻赤裸呈現:中國要打通“內需—科技—人民幣”三角循環,用14億市場培育出7nm芯片、國產大飛機等新質生產力;
美國則困在“加息死”和“降息亡”的悖論中,36萬億國債利息高達1.4萬億,但降息會加速美元霸權崩塌。
當然美元霸權的崩塌不止於此,中國在貨幣和金融領域對美國的進攻還有多項舉措。
5月4日的意大利會場——東盟10+3財長會議宣布,清邁倡議多邊化機製首次納入人民幣作為出資貨幣。
這意味著當亞洲國家遭遇金融風暴時,可以直接用人民幣而非美元求救。
此前三天,新台幣匯率被神秘資金暴力拉升9%,香港金管局斥資1100億港元幹預匯市——這場“匯率閃電戰”暴露出,美國正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套路發動新貨幣戰爭,但人民幣國際化已築起防波堤。
除此之外,倫敦清算所今起接受離岸中國國債作為合資格非現金抵押品。這意味著中國國債未來可以像美債一樣,在國際上有巨大的接受度,正式和國際接軌了。
海外資本在投資標的的選擇上,多了一個購買中國國債的理由。
這一舉措可能進一步推動中資發行人在海外市場的債券發行,並加速人民幣成為全球主流儲備貨幣的步伐
中美攻守易形
當所有人都在預期,中國的降準降息能夠給房地產市場帶來多少增量資金時,卻從來沒有人注意到,這一次中國央行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從2022年美聯儲加息開始,中美之間的利差一直在不斷的擴大,2024年之後,中國的每一次降息都是跟隨在美聯儲身後,目的就是為了保證人民幣離岸匯率不要大幅波動。
既不能過分的貶值,又不能太快速的升值,這樣對實體經濟傷害很大。
但是2025年,在美聯儲沒有降息的情況之下,中國央行向市場釋放1萬億的流動性,就說明中國已經做足了準備,這一萬億,既要照顧到中國的經濟發展,也要緩解願意接納人民幣的國家流動性壓力。
也就是說,這一萬億的資金,不僅投放到中國境內,還會像美元一樣流向國際市場。
中國的反擊路線圖已清晰:用CIPS係統串聯185國、4400家銀行,2024年處理175萬億跨境支付;
而美國的底牌越來越像“皇帝的新衣”——美聯儲買債撐住美債收益率。
曆史總是押著相似韻腳。
1997年索羅斯狙擊港元時,中國用外匯儲備硬剛;2025年國際空頭拉升台幣時,亞洲已能用人民幣互助基金反擊。潘功勝在發布會結尾的發言意味深長:“工具箱裏工具充足。”這句話的潛台詞是——當美國用348億購債續命時,中國正用1萬億降準培育新質生產力;當美元霸權濾鏡碎裂時,人民幣已悄然織就貨幣同盟網。
當美國還在用關稅大棒恐嚇時,中國已用“耐心資本+製度韌性”構建新遊戲規則——畢竟,能打敗魔法的隻有更高級的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