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事長7億年薪激怒股東!為平怒火,連夜捐贈4.4億
易趣君
“麵對持續發酵的"天價年薪"爭議,彭永東宣布捐贈900萬股A類普通股。”
4月17日晚間,貝殼找房一紙公告將董事長彭永東推至輿論中心。麵對持續發酵的"天價年薪"爭議,彭永東宣布捐贈900萬股A類普通股,按當日收盤價折合4.68億港元(約4.4億元人民幣),成為近年來中國居住服務行業金額最大的單筆捐贈。
4月15日貝殼披露的2024年年報顯示,彭永東2023年薪酬總額達7.13億元,較2021年的847.8萬元激增8300%。這一數字立即引發資本市場震動,市場質疑聲四起:"貝殼是否在變相掏空股東利潤?"
彭永東2023年薪酬占貝殼當年淨利潤的29.6%,而美國同行RE/MAX高管薪酬僅占淨利潤的3%-5%。若加上聯合創始人單一剛的5.29億元,兩人合計薪酬達12.42億元,占2023年淨利潤的30.5%。這一比例在房地產中介行業極為罕見,被質疑“掏空股東利潤”。
貝殼對此解釋稱,薪酬激增源於2022年港股上市時的股權激勵。根據港交所規則,雙重股權架構(WVR)下超級投票權持有人的經濟利益占比不得低於10%。為滿足這一要求,公司向彭永東授予限製性股票。會計處理采用"直線攤銷法",導致2023年財報中計入了7.02億元股權激勵費用。
但投資者指出,彭永東2023年通過行權獲得價值7.02億元的股票,行權均價較市價低62%,相當於變相將股東權益轉移至個人。
年報顯示,貝殼2024年淨利潤同比下滑30.9%至40.66億元,但高管薪酬仍維持高位。此前2021-2022年公司曾連續虧損,而彭永東薪酬卻在2022-2023年逆勢增長近90倍。這種“業績開倒車,薪酬坐火箭”的現象引發治理失衡擔憂。
2024年貝殼營業成本同比增25.8%,其中房屋租賃服務成本暴漲121%,外部分傭及內部薪酬成本均增長超11%。盡管營收增長20.2%,但成本壓力導致利潤下滑,進一步凸顯高管薪酬對利潤的擠占效應。
貝殼稱股權激勵是為滿足香港上市規則中“同股不同權”架構的要求,需確保超級投票權持有人的經濟利益占比達標。但市場認為,此舉本質是高管通過製度設計獲取超額收益。
國內房企高管薪酬普遍低於貝殼水平。例如,龍湖集團董事長陳序平2023年總薪酬約5000萬元,僅為彭永東的7%;萬科鬱亮同年自願放棄獎金,僅領取稅前1萬元月薪。
2023年貝殼經紀人年均收入約8.22萬元(月均6850元),彭永東薪酬是其8674倍。若考慮銷售行業“二八定律”,多數經紀人實際收入中位數更低。此外,貝殼推行“借薪製”——無開單則發最低工資,開單後需從提成中扣除,加劇基層生存壓力。
ACN(經紀人合作網絡)模式從促進協作異化為“抽傭機器”:二手房交易收取買賣雙方合計3%傭金,部分城市疊加額外服務費;新房渠道傭金比例高達4%-10%,開發商需預付“快傭”。加盟商則需支付12%-23%的平台費,成本傳導至消費者,導致投訴激增。
彭永東通過左暉家族信托掌握50.3%投票權,形成“自定薪酬”閉環。投資者擔憂,這種治理結構可能導致股東利益讓位於高管利益,類似恒大爆雷前的高管套現模式。
貝殼2024年財報發布後,港股單周暴跌18.7%,市值蒸發超500億港元,市盈率縮水至25倍。盡管公司通過捐贈4.4億元(用於行業服務者醫療和畢業生租房幫扶)試圖緩和輿論,但市場對其可持續增長模式及治理透明度的質疑仍未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