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說不能拿日本"失去的三十年",來推演中國消費趨勢?

來源: 2025-04-10 00:09:43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自中國2020年步入緩增長周期以來,“中國是否會步入日本式停滯”成為市場熱議的高頻話題。從資產價格回調、消費信心下滑,到年輕人佛係心態蔓延、低欲望生活成為潮流——表麵現象似曾相識。然而,在將日本“失去的三十年”當作未來參照係時,許多判斷忽略了本質上的時代斷層與路徑差異。

日本的停滯,是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初期、數字化尚未成熟的時代背景下發生的。而中國此刻正處於數字消費的加速期、產業升級的窗口期、以及社交內容主導的商業邏輯變革之中。同樣麵對消費疲軟,中國卻展現出不同於“全麵低欲望化”的另一種可能:消費形態的躍遷正在發生,商業空間的價值創造也不再依賴傳統的供需邏輯。

這並非盲目樂觀,而是基於結構性現實的冷靜判斷。本文希望拋開“曆史鏡像式”的推演思維,重新梳理中日兩國在消費趨勢、商業供給、人口資產結構、社會心理等方麵的關鍵異同,從而探討:判斷中國商業的未來走向,究竟該學會哪些經驗,又必須避開哪些誤讀。

1. 消費“降級”背後,是價值排序的重組,而非欲望的終結

90年代初,日本泡沫破裂,居民資產縮水,奢侈性消費驟冷,被平價實用主義迅速替代。優衣庫、無印良品、大創等品牌在此期間崛起,成為“降級消費”的代表。表麵是價格的壓縮,本質卻是消費觀的一次自洽重啟——以“夠用即好”、“功能即美”為核心,形成了日本獨特的極簡消費文化。

中國此刻麵臨的表征似乎相似:9.9元咖啡風靡,瑞幸、庫迪在熱搜狂奔,社交平台上“降級自由”成為一種生活態度。但如果深入解析結構,就會發現兩者並非同類。

首先,消費收縮背後的動因不同:中國仍處於城市化深水區和消費升級的中段旅程,很多低線城市的耐用品滲透率依舊不高,消費者壓縮的是非必要支出,而不是整體消費能力。

其次,中國年輕消費者並非全麵“去欲望化”。他們不是不買,而是更挑;不是不追求,而是更願為興趣、社交、圈層表達買單。例如,2023年小紅書平台上,“平價好物分享”與“Citywalk穿搭”雙雙登上熱榜,看似節儉,卻以內容社交激活新的情緒消費場景。

中日“消費降級”現象背後的本質差異 RET睿意德中國商業研究中心

這意味著:所謂“消費降級”,並不是商業機會的終點,而是價值錨點的轉移。

對此,《哈佛商業評論》曾有一個恰當的陳述:“消費者並沒有停止購買,而是對‘值得被買’的標準提出了新的定義。”

2. 從供給側看,是品牌躍遷而非品牌下沉

如果說消費端的變化揭示了“需求的精細化”,那麽供給端的調整則體現出“競爭的加速進化”。

日本在“失去的三十年”裏迎來一批極具代表性的性價比品牌:優衣庫用基礎款掀起服飾界的實用主義革命,大創以“100日元”占領了每一個生活場景,堂吉訶德把“雜亂陳列”變成一種獵奇體驗。它們滿足了通縮環境下的實用主義、價格敏感與低欲望心理。

但中國的供給躍遷則是另一種故事——它不是“從上往下”的退潮,而是“從邊緣爆發”的重組。名創優品、拚多多、好特賣等品牌的崛起,並不僅僅是性價比的勝利,更是運營效率、供應鏈整合與社交分發能力的勝利。它們不是“為了降價而降價”,而是通過機製創新建立了新的價值交付邏輯。

同時,國貨品牌的異軍突起也在重構傳統國際品牌的地位。李寧、泡泡瑪特、新勢力汽車等不再依附於“外國認證”,而是通過“文化挖掘+社交營銷+渠道穿透”形成新的影響力。

商業供給側的應對策略差異 RET睿意德中國商業研究中心

這是一種從“功能品牌”向“表達品牌”的演化,而非簡單的“供給縮水”。RET睿意德對此總結為:“品牌未來的競爭,不再是廣告預算的戰爭,而是社群場景占位的戰爭。”

3. 資產價值波動,對消費結構帶來隱性重塑

消費並非孤立行為,它往往與“未來的安全感”強相關。在這一點上,日本與中國有相似起點,卻走出了分岔的路徑。

1990年代的日本,房地產泡沫破裂後,家庭淨資產縮水,信心遭遇重創。即便後期保持低利率和寬鬆貨幣,居民仍傾向於“儲蓄以避險”,消費意願長期抑製。

中國的房地產在2021年後步入調整期,家庭財富預期亦受到影響。但我們也看到一個不同現象:相比全麵保守,中國消費者的態度更像是“差異化節流”——精打細算不等於不花錢,而是“花在更值得的地方”。

尤其是Z世代,他們對房產的態度並不像上一代那樣把它視作唯一資產錨點,反而在潮玩、體驗、個性消費上展現出更強的“情緒偏好”。

政策與商業環境塑造差異 RET睿意德中國商業研究中心

這並非樂觀主義,而是一種典型的“文化補償型消費”:當經濟信心轉弱,人們更願意在可控的小世界中追求可感的愉悅。

正因如此,我們不能用“宏觀資產下滑=消費斷崖”來推斷未來趨勢,反而要在微觀領域中找到真實的消費張力。

4. 在消費心理上,不是低欲望困局,而是新價值覺醒

許多關於日本消費的分析都提到了“平成廢柴”、“斷舍離”這些低欲望文化現象。它們所指向的是一種社會心理的集體轉向:不再追求擁有,而是追求秩序與控製。

在中國,盡管也出現了“躺平”、“省錢博主”、“不被消費主義PUA”等自我反思性話語,但同時,另一種更為活躍的“表達型消費文化”也在並行增長。

“小紅書經濟”:低價高顏值的商品之所以能出圈,不是因為它便宜,而是因為它“值得曬”。

“Citywalk風潮”:一次花費不過百元的城市散步,被包裝成“生活方式的覺醒”。

“內容型品牌”:像Ubras、完美日記、小仙燉等新消費品牌,本質上都是“內容營銷+供應鏈效率”的複合體。

消費心理與文化認知對比 RET睿意德中國商業研究中心

這表明,中國消費者並非消極地從消費中退出,而是積極地在重新定義消費行為的意義。

正如社會學家齊格蒙·鮑曼所言:“後現代社會中的消費,更多是關於身份的生產,而不是物的積累。”

5. 不照搬比較日本,但值得借鑒學習

日本的三十年停滯,絕非一場偶然災變,而是複雜結構失衡後的長期後果。這其中有值得警惕的風險鏡像——資產單一、政策滯後、社會信心斷層;但也有值得學習的冷靜能力——品牌精細運營、消費理性回歸、生活方式轉型。

中國要走出自己的路徑,關鍵在於三點:

1. 結構性適配而非戰術性應急:不能靠臨時促銷緩解結構失衡,而要推動供給機製與消費場景的深度重構。

2. 政策定力與精準幹預並存:避免“先過度刺激再猛烈收緊”的大起大落模式,要重構消費信心的微觀場域。

3. 讀懂消費者心理的變化脈絡:不能隻看“支出數據”,要深入“社交化+情緒化+內容化”的消費動機。

商業趨勢判斷的思維誤區VS應有視角 RET睿意德中國商業研究中心

結語

中國不是“日本2.0”,而是一個同時在經曆人口轉折、技術躍遷、文化重塑的複合場。中國的消費下降壓力中夾雜著一絲“主動降消費主義”的意味,部分消費者價值觀轉變,本身也在塑造不同的商業邏輯。這或許為中國避免消費陷入完全萎縮提供了某種彈性:當消費成為文化表達的一部分,它可能不會像簡單的經濟模型預測那樣直線下滑。

這也意味著:判斷商業發展的趨勢,不該是尋找一麵曆史鏡子,而應是在複雜變量中尋找一個動態路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