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山東首富盧誌強被限高,王健林稱其為“大哥”

來源: 2023-12-19 01:06:44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泛海集團董事長盧誌強年關難過。他曾常年位列山東首富,被萬達王健林尊稱為“大哥”,柳傳誌、馬雲等都是其商界好友。

征戰商場40年,盧誌強一手打造起總資產規模近三千億的“泛海係”帝國,資產版圖覆蓋地產、能源、金融、戰略投資及境外投資等領域,主要資產包括東單的民生金融中心、武漢中央商務區等地產資產,是民生銀行的大股東之一,更控股民生證券、民生信托、亞太財險等核心金融牌照,在美國洛杉磯、舊金山布局地產項目。

但如今,泛海帝國正分崩離析,盧誌強曾經重金攬入的資產和牌照紛紛易主。

盧誌強今年71歲,本該頤養天年的他,在2021年泛海爆發債務危機後,緊急出院回國著手風險化解。這位不知缺錢是何滋味的商界大佬,近兩年訴訟纏身。今年2月,盧誌強被列入限製高消費名單。

在2015年,盧誌強以830億身家躋身百富榜第八名;到2021年,盧誌強身家縮水至200億元,排名滑落至第338位。在2022年和最新的2023年榜單上,盧誌強的身影已徹底從榜單上消失。

2021年胡潤百富榜上,盧誌強排名下滑270多位,財富縮水600億,這是盧誌強最後一次上榜。

泛海控股退市已成定局,盧誌強無力回天

今年的冬天格外寒冷,對盧誌強和他的泛海帝國來說更是如此。步入12月,壞消息接踵而來。

12月1日,泛海控股(ST泛海,000046.SZ)披露,北京市一中院決定終結公司預重整,這項長達七個月的重整最終告吹。臨時管理人經調查發現,泛海控股作為上市公司已不具備重整可能。

泛海控股曾指出,如果重整失敗,公司將存在被宣告破產的風險,一旦破產,公司股票將終止上市。泛海控股是泛海集團最核心的上市資本運作平台,涵蓋了泛海係主要的金融業務、房地產業務及戰略投資業務。

據泛海控股三季報顯示,9月末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資產為-120.54億元,已資不抵債。公司麵臨較大的財務類強製退市風險。

泛海控股股價更是連吃11個跌停,至12月18日報收0.53元/股,市值僅剩27.54億元,較2015年7月的高點跌去97%。

根據深交所規定,股票收盤價連續20個交易日低於1元/股將被終止上市交易。據此,泛海控股退市已板上釘釘,盧誌強無力回天。

12月15日,國聯證券(601456.SH)披露,證監會核準控股股東無錫國聯集團成為民生證券主要股東。今年3月15日,國聯集團通過司法拍賣競得民生證券30.3%股權,成交價格為91.05億元,這筆股權的原持有人是泛海控股。

至此,“泛海係”版圖中最重要的一塊金融牌照實際控製人易主。泛海集團一度持有民生證券股份達87.65%,但在債務壓力下不斷將其股份零敲碎打變賣。2021年7月時,泛海原本擬將民生證券不低於20%的股權轉讓給武漢金融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但因訴訟纏身,交易在2個月後便告吹。在山東高速追債要求強製執行之下,泛海控股持有的民生證券股權被強製拍賣,最終花落無錫國資。

不過泛海控股披露,上述被拍賣的民生證券股份完成股權變更手續後,有望為公司產生投資收益34.34億元,並相應減少公司部分債務。需要指出的是,去年6月,民生證券董事長馮鶴年被查,其從山東證監局離任後便出任民生證券黨委書記,被視為政商“旋轉門”腐敗的典型。

盧誌強控製的另一重要子公司民生信托,如今因營業信托糾紛引發多宗訴訟,截至6月末,民生信托需要承擔賠償責任的信托項目規模餘額約291.53億元。

盧誌強布局的海外資本平台同樣不容樂觀。其在美國從事房地產開發及在印尼從事能源電力行業投資的中泛控股(00715.HK),因1.65億美元貸款無法如期償還,在今年9月被百慕達法院頒布清盤令。

史玉柱、孫宏斌等起訴“大哥”

盧誌強是頂級民營企業家俱樂部泰山會的核心成員,泰山會素有互幫互助的傳統。盡管其早已解散,但作為絕對的“大哥”,在泛海遇到流動性危機初期,好兄弟們自然不能隔岸觀火。

但眼見盧誌強及泛海在債務泥潭中越陷越深,自身難保的兄弟們也紛紛切割乃至對簿公堂。畢竟在債務清償中,先下手為強,泛海集團持有的多筆股權及房產等資產已先後被凍結或拍賣。

泛海集團披露的重大訴訟情況顯示,包括建信信托、蘇州信托、平安信托、大連銀行、北京銀行、渤海銀行等多家機構對泛海提起訴訟。

其中,上海健特生命科技有限公司在2021年9月因8.7億元借款合同糾紛起訴泛海集團。上海健特的控股股東為史玉柱的巨人投資。

史玉柱與盧誌強在許多投資上同進退,史玉柱也跟著盧誌強吃到了不少肉。兩人都是“泰山會”的核心成員,都是民生銀行的發起人並長期擔任董事,共同參與了螞蟻金服的投資,還都是中民投的發起股東並提前退出。

今年10月,史玉柱新增一條17億元的被執行人信息。財聯社報道指出,這正是史玉柱應盧誌強請求提供的擔保,訴訟發生於2021年7月。2021年末,史玉柱也發微博調侃祝大家“不給朋友做擔保。”

因認購的債券在2021年到期後無法兌付,融創集團將泛海控股及盧誌強訴至北京金融法院,涉及本金約15.67億元。最新消息是,融創集團於11月28日對此申請強製執行。

融創集團創始人孫宏斌同樣與盧誌強關係匪淺。在泛海2018年開始瘦身後,融創在2019年初以125.53億元接手盧誌強上海董家渡、北京泛海國際居住區等資產,在2021年以22億元收購浙江泛海建設投資公司,真金白銀幫盧誌強解燃眉之急。隻是,房地產市場銷售下滑,融資難度增加,融創自身難保,在2022年5月宣告違約。

今年1月21日,民生銀行公告顯示,民生銀行北京分行起訴泛海控股及盧誌強等,要求償還合計70.18億元的借款本金及其利息。

盧誌強不僅是民生銀行的發起股東,且長期占據民生銀行的董事席位,目前仍是民生銀行的副董事長。民生銀行高管在2022年度業績會上表示,泛海集團房地產業務在整體經營中占比較大,近年來受多種因素影響,經營困難,目前主要通過資產處置償還債務,困難短期內難以緩解。

民生銀行財報顯示,截至2023年6月末,泛海集團及其關聯企業在民生銀行的貸款餘額還有211.94億元。

2023年1月以來,盧誌強收到13條限製消費令,其中6條更是由其實際控製的民生信托提出,令人唏噓。

每年光利息就要近50億

“到現在隻兌付了15%左右。”12月17日,北京一民生財富的投資者趙敏(化名)對作者氣憤地表示。她購買的數百萬元民生財富私募產品原本於2021年3月到期,但最終產品逾期。今年以來產品兌付幾無進展。遭遇類似情況的還有部分購買了民生信托產品的投資者。

民生財富和民生信托產品逾期將泛海係的資金緊張狀況暴露在台前,追債訴訟紛至遝來。

2021年3月28日,盧誌強發布一封“致投資人函”,承認民生財富部分私募產品及信托理財產品逾期,泛海集團及所屬公司的貸款逾期也引發法律訴訟。盧誌強稱,自己主動申請出院緊急趕回國內,表明負責到底的態度,並表示計劃在當年七月、十月、十二月三個時間點完成兌付。

盧誌強顯然低估了環境的轉變和資產處置難度,兩年多以來,泛海在債務泥潭中越陷越深。

泛海集團的債券財務報告顯示,截至6月末,其合並報表範圍內公司有息債務餘額為1255.50億元,相比年初僅減少了23億元。其中832.23億元已逾期,占債務的66.3%,另有204.62億元在6個月內(即今年內)到期,難言樂觀。多項信托債務訴訟顯示,泛海尋求債務展期未能成功。

泛海集團的合並口徑債務結構,據泛海集團債券2023中報

規模龐大的負債源於幾年前的瘋狂擴張。2013年至2017年間,泛海在金融、地產、投資以及海外等領域頻頻出手。

據《棱鏡》作者梳理,在泛海擴張最瘋狂的2016年,全年對外投資高達468億元,包括收購萬達影視股權、收購民生信托股權並增資、增持民生銀行股權、增資亞太財險等。

泛海倚重的地產和金融都是資金密集型業務。但在去杠杆、地產調控背景下,泛海的融資渠道不斷受限。曾經為泛海攻城略地提供充裕現金流的地產業務,受疫情及市場環境轉變影響巨大。

“地產轉型金融,遇上去杠杆,就是雙殺。”一位接近泛海集團的資深金融市場人士曾對作者評價。(見《棱鏡》2021年7月文章《大佬垂暮:盧誌強泛海帝國危機溯源》)

泛海控股財報顯示,房地產業務營收在2016年時高達185.45億元,到2019年驟降至28.06億元。今年上半年,泛海控股地產板塊實現營收20.45億元,占公司總營收的42.72%。泛海稱,武漢公司在保交樓之外,更為公司貢獻了寶貴的經營現金流。

在泛海控股的金融板塊,其當前的營收幾乎都由亞太財險貢獻,曾經的“掌上明珠”民生信托已成為風險大戶。上半年,保險貢獻了泛海控股營業收入的56.15%, 而民生信托營收僅0.28億元,歸母淨利潤虧損1.24億元。

泛海控股半年報顯示,其6月末融資餘額為517.53億元,平均利率成本達9.18%。這樣的資金成本,光利息一年就要支付約47.50億元。更為驚險的是,其一年內到期的融資高達494.74億元,占比達96%。

近千億資產已被查封或凍結

趙敏更關心的是,自己購買的產品投資款還能回來多少?

作者獲得了最新的民生財富月度溝通會紀要。在溝通會上,泛海集團副總裁羅成強調,不同於其他出現風險的公司,泛海現在仍然可以通過重整方式來化解涉及到個人投資者的風險,這個方式的基礎是泛海集團、泛海控股的主要的核心資產目前還都比較紮實。

泛海是民生銀行、渤海銀行的主要股東,其核心地產資產也位於武漢CBD、北京東單等區域。不過,在此前的擴張融資中,這些資產悉數被抵質押。在債務危機爆發後,上述資產大多已處於凍結或被查封狀態。

泛海集團中報披露了其主要受限資產,包括民生銀行A股和H股股票、聯想股權、渤海銀行股權和位於東單的北京民生金融中心等。作者統計,受限資產金額高達956.91億元。

泛海集團主要受限資產,據泛海集團債券2023中報

羅成解釋稱,集團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之下去處置大體量資產,難度確實比較大,而且還牽扯到抵押、查封、凍結這些問題,處置資產的流程也比較複雜。經過慎重研究和評估,通過司法重整化解個人投資者兌付問題是最佳方式,從2022年4月開始一直是按照這個路徑在推動下一步工作。

趙敏告訴作者,9月份的溝通中,泛海方麵的高管稱引進戰略投資者的進展較為順利,預計10月份能確定,但最終重整計劃在12月初告吹。他聽到的說法是,盧誌強不同意,認為資產被賤賣了。

但當下,資產處理的難度比以往更甚。市場上有實力、有興趣吞下如此體量資產的買家已所剩無幾。另外,市場估值下行,監管趨嚴,資本對成為銀行大股東更是避之不及。

泛海控股就指出,上半年公司投資收益虧損超12億元,主要就是由於民生銀行H股股權處置損失。

泛海集團高管稱,泛海控股退市對股票投資人影響更大,但對於理財投資者影響相對小很多。因為投資者的債權債務和股票沒有直接關係,而且公司主要的經營性資產都在,公司也在正常運營。此外,泛海集團方麵的重整仍在推進中。

在兩年前的《致投資者函》中,盧誌強坦言,經商創辦企業三十多年,但對近兩年所遇到的困難估計不足,對所麵臨的問題和挑戰也有諸多反思和總結。懇請投資者多給寬容、理解和耐心。

在溝通會上,另有泛海集團高管稱,盧誌強在前不久的董事擴大會議上表態,要把保護個人投資者的利益放在公司最重要的位置上。而趙敏對作者表示,自己已經失去了耐心和信心。

民生銀行第九屆董事會選舉正在進行中。過去多年,爭奪一席董事席位曾是盧誌強等民營資本大佬耗費數十億重金、合縱連橫的角力場。而這次,近千億債務壓頂的盧誌強或終將告別這一寶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