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手工資683元?中國中車跑不動了

來源: 2022-07-16 00:05:42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考公進國企,是如今年輕人的潮流。

國企錢多事少福利好,這樣的現身說法在網上比比皆是,曾經的 " 下海 " 創業已經失去魔力,考公 " 上岸 " 才是正道的光。

但是,國企的待遇真的有那麽好嗎?

中國中車子公司的員工應該不會同意,因為 6 月份的到手工資隻有 683 元。

作為國之重器——中國高鐵的製造者,中國中車是中國製造絕對的門麵擔當,但是為何核心子公司的員工待遇如此之低?而在低待遇的背後,也折射出告別大躍進的中國高鐵陷入增長困境。

點擊下方名片,關注金角財經,我們將為你剖析更多社會熱點,拆解經濟事件背後的邏輯。

結算問題?

最近,有網友在知乎發文稱:" 中車青島四方股份,作為全國最大的高速動車組生產基地,給員工發放的工資,一個月工資 680,沒少打個零。"



圖源:知乎

同時,另有網友表示,其家屬 " 在四方工齡十幾年 "、" 碩士學曆、技術崗、正式工 ",扣除社保、公積金等,6 月也僅收到了 683 元實發工資。

中車青島四方,全稱中車青島四方機車車輛股份有限公司(下稱 " 中車四方 "),屬於中國中車的核心子公司。

中國首列時速 380 公裏高速動車組、首列 350 公裏 " 複興號 " 標準動車組在此生產,時速 600 公裏的高速磁浮列車統在此下線。

作為研發製造企業,中車四方的招聘門檻十分高。2022 屆校招中,學曆要求為碩士、博士,而有競爭力的薪酬待遇和豐厚福利正是其吸引人才的 " 賣點 "。

針對降薪傳聞,中國中車黨委工作中心主任高亢回應,因為牽扯到結算的問題,四方股份 6 月份的工資其實是分為兩次發放,在 7 月 1 日又發了一回,但高亢並未透露第二次發放的具體數額。

其實,上述知乎貼文也有提及補發事項:"7 月份會給補一些,但是不知道補多少,但肯定的是,現在單位肯沒錢給員工發足額工資了。"

可以看出,第二次補發能不能發足,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

至於本次工資發放事件會否波及上市公司層麵,中國中車負責投資者關係的工作人員表示,上市公司這邊的員工工資同以前一致,並未發生變化。

表麵上看,可能變化不大。

據一季報,中國中車一季度支付給職工及為職工支付的現金約 66.57 億元,同比下降了 0.81%。

據公開信息,2021 年中國中車在職員工合計 160656 人,支付給職工及為職工支付的現金為 332.67 億元,以此估算平均員工薪酬為 20.71 萬元,相比 2020 年還增加了約 10%。

但仔細一看,會發現中國中車的員工其實在不斷流失。

2020 年和 2021 年,中國中車的員工總數分別減少了 1538 人和 3521 人,合計流失員工 5059 人。

中國中車對此表示,對企業來說,員工進進出出、工資能增能減、職位能上能下是正常的。

但背後真正的原因,可能是鐵路投資下降的背景下,鐵路裝備製造商訂單減少,從而對中車四方甚至中國中車的業績都構成較大壓力。

轉盈為虧

中車四方是中國中車旗下核心子公司,主要業務為鐵路裝備製造,為中國高速列車產業化基地,行業地位領先。

截至 2021 年末,中車四方股份高速動車組國內市場占有率 43%、城際市域動車組為 95%、城軌地鐵為 25%。

據中國中車年報,2021 年,中車四方營業收入為 380 億,歸母淨利潤 24.36 億。



中國中車 2021 年年報

然而,踏入 2022 年後,中車四方業績麵臨較大衝擊,從中國中車一季報就能看出問題。

2022 年一季度,中國中車的鐵路裝備業務營業收入為 53.5 億,相比 2021 年同期的 152.1 億,減少了 64.83%。



中國中車 2022 年一季度業務構成

中車四方作為中國中車鐵路裝備業務的核心子公司,可以想象將首當其衝地受到影響。

據北京產權交易所披露,中車四方股份 2022 年一季度淨利潤虧損 2 億元。

北京交通大學教授趙堅認為:"鐵路裝備製造企業可能會越來越難。因為高鐵最初建設時,主要從客流量大、人口密度高的線路開始。對國家鐵路集團來說,當時采購需求很大。當大規模投資高鐵網絡、快速擴張時,市場快速形成高鐵動車組大批量生產能力,而當高鐵網基本形成時,這些設備製造能力顯然過剩了。"

事實上,鐵路裝備業務,顧名思義主要就是看鐵路投資吃飯,鐵路投資下降,采購需求減少,自然會衝擊業績。

而 2022 年鐵路投資規模,確實大不如前。

據國家鐵路局數據,今年 5 月份,全國國內鐵路固定投資額 348 億元,相比去年同期減少了 20.73%,較疫情第一年 2020 年 5 月份的數據減少了 52.77%。



2022 年前 5 個月,鐵路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值為 1923 億元,相比去年同期數據減少 5.6%,相比疫情第一年 2020 年同期數據,減少了 13.16%。



鐵路投資下跌的主要原因,是高鐵大規模建設的時代已經過去。

過去十多年,鐵路新增投資主要靠高鐵建設拉動。

2008 年,高鐵營業裏程數才 700 公裏,到了 2021 年,高鐵營業裏程數高達 4 萬公裏,翻了近 57 倍,而同期的鐵路營業裏程數僅由 7.97 萬增加至 15.07 萬。

從新增裏程數看,2008 年至去年,高鐵營業裏程數新增 3.93 萬公裏,而同期鐵路營業裏程數新增 7.1 萬,高鐵新增裏程占比為 55.35%。



然而,在高鐵建設如火如荼時,一些問題開始浮現出來,新建線路的客流量不斷減小,同時高鐵投資成本高、回報周期長,多數新建高鐵盈利狀況不佳。

2021 年 3 月,國務院甚至為此發文要求控製盲目建設高鐵,以防範鐵路債務風險。這也被廣泛解讀為高鐵大躍進時代的落幕。

過去,出於拉動經濟等因素的考量,地方政府修建高鐵意願強烈,當經濟下行壓力較大時,高鐵等基建也確實被視為穩投資、穩增長的重要抓手。

但趙堅認為,未來高鐵新增投資空間非常有限。

這一點,從國鐵集團計劃投產新線數據就能看出來。

據國鐵集團數據,2022 年新線投產裏程進一步下滑,計劃投產新線 3300 公裏,其中包括 1400 公裏高鐵,兩者均連續四年下降。

2018-2021 年新線投產裏程分別為 4683 公裏、8489 公裏、4933 公裏、4208 公裏,都說疫情影響下靠基建穩經濟,但今年新線計劃投產的裏程數還不到疫情前 2019 年的 40%。

高鐵新線的計劃投產裏程數降幅更大,2018-2021 年分別為 4100 公裏、5474 公裏、2521 公裏、2168 公裏,今年高鐵新線計劃投產裏程數僅為疫情前的 2019 年的 25.6%。



值得注意的是,國鐵集團是中國中車最大的客戶。

2021 年,中國中車對其銷售額占自身營收高達 35.82%,其新線投產計劃對中車四方和中國中車業績有重大影響。

甚至在業務描述上,中國中車也把 " 深化與國鐵集團戰略合作 " 作為重點方向。



中國中車 2021 年年報

除了新線投產計劃,國鐵集團自身經營狀況顯然也與中車四方和中國中車息息相關。

而令國鐵集團雪上加霜的是,除了新建的高鐵線程客流不足,受疫情影響,原本客流量較好的線程同樣下滑顯著。

國家鐵路局數據顯示,2022 年前 5 月全國鐵路旅客發送量 6.2 億人,同比下降 44.6%,也低於疫情第一年 2020 年前五月 6.5 億人的旅客發送量。



今年 5 月份,全國僅發送旅客 0.92 億人,同比減少 68.6%,相比 2020 年 5 月份的 1.56 億人,減少了 41%。



客運業務受到嚴重衝擊,國鐵集團甚至表示將帶頭過 " 緊日子 ",在已經大幅減少鐵路投產計劃的情況下,進一步致使中車四方甚至其母公司中國中車業績承壓。

然而,中車四方的轉盈為虧僅是中國中車業績困境的縮影,剛剛過完 140 歲生日的中國中車,交出了一份差強人意的成績單。

利潤新低

時間回到 2015 年,當時南北車合並,成為牛市的標誌性事件之一。

4 月 7 日複牌後,在短短十個交易日內,中國中車股價(前複權)由複牌前的 14.74 元漲到 34.24 元,翻了 2.3 倍。

但漲幅瞬間即逝,股價在 "615" 牛市頂點之前就開始下跌,一路跌至 8.35 元低位,四個月左右時間跌去了 75.6%。

這波過山車行情,一度被認為是當年股市牛熊轉換的象征。



中國中車 2015 年過山車行情

事實證明,南北車合並後並沒有取得想象中的美好結果。

合並後的第一個完整會計年度 2016 年營業收入為 2297 億元,此後多年均沒有超過該數字,可謂出道即巔峰。



與此同時,2016-2021 年這六年間,我國高鐵營業裏程由 2.2 萬公裏增加至 4 萬公裏,鐵路營業裏程由 12.4 萬公裏增加至 15.07 萬公裏。

從新線投產裏程看,近六年裏營收最高的 2016 年卻是投產數十分低的一年:

高鐵新線投產裏程僅 1903 公裏,為六年裏最少,2019 年該數字是其 2.87 倍;

鐵路新線投產裏程為 3281 公裏,為六年裏倒數第二低,2019 年該數字是其 2.58 倍。





而 2016-2021 年,鐵路裝備一直是中國中車最重要的業務,2017-2019 年營收占比甚至超過 50%,即使 2020-2021 年下降到 40% 左右,也依然是營收占比最大的業務。

既然鐵路裝備一直是其最重要的業務,南北車合並後又迎來高鐵投資熱潮,中國中車按理說應該會迎來業績爆發期。

然而,中國中車似乎並沒有把握好這輪高鐵投資熱的機遇。無論從營收還是利潤角度看,都沒有超過 2016 年,近三年甚至出現倒退。



中國中車鐵路裝備營收占比

那麽,投資熱潮過後,結果就可想而知了。

2021 年,中國中車歸母淨利潤為 103 億,同比下跌 9%,為南北車合並後最低。



在今年一季度鐵路裝備業務經曆滑鐵盧後(參考上文提及的一季度業務構成),中國中車業績進一步下滑。

據今年一季報,中國中車營業收入為 306 億,同比減少 26.25%;

歸母淨利潤 2.19 億,同比減少 83.61%;

扣非後更是錄得虧損,為 -1.57 億,去年同期該數據為 9.84 億。



中國中車今年一季度業績

受業績拖累,今年以來中國中車股價持續下跌,截至 7 月 15 日,收盤價為 5.07 元,年內跌幅超過 15%,距離 2015 年南北車合並後的高點,下跌了 85%。



中國中車年線

麵對業績和股價的雙重打擊,有投資者直言," 股價跌的連媽的都不認了 ",公司有沒有穩定股價的相關政策推出?

而中國中車也僅僅是一句:股價受多種因素影響,目前公司基本麵未發生重大變化,生產經營穩定。



中國中車業績說明會紀要

當然,除了股價和業績,中國中車還肩負著重要的曆史使命。

2021 年 1 月 19 日,高層領導考察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籌辦工作時表示:" 我國自主創新的一個成功範例就是高鐵,從無到有,從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到自主創新,現在已經領跑世界。"

中國中車也在今年業績說明會上表示:" 將不斷推出新技術、新產品、新服務,繼續保持國內高鐵市場的領先地位,精心打造國家高鐵‘金名片’,擔當好大國重器、產業引擎的重任。"

而這一切,都離不開人才,人才是高鐵不斷提升的核心要素。

關於留住人才的機製,也是業績說明會上投資者重點關心的問題之一。



中國中車業績說明會紀要

盡管中國中車表示將從八個方麵係統構建人才激勵體係,為吸引和留住人才提供製度保障,但是核心子公司員工月入 683 元的傳聞,未免讓人倒吸一口涼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