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餐飲人的5月自救:以前盼天黑,現在怕天黑
6月6日,北京宣布開放堂食。
剛剛過去的5月注定難忘。
5月1日始,北京禁止堂食。突然的通知,讓北京所有的餐飲人陷入到普遍的不安之中:沒人知道,情況要持續多久。
開店5年的陳華直言:“4月份我們就已經很緊張了,原以為隻是五一期間不能堂食,沒想到這都1個月了。如果以前是隻剩半條命,當下保命要緊。”
曾經車水馬龍的餐館,門口擠滿桌子板凳,像一道沉重的封鎖線。店裏的人很茫然,店外的人逐漸淡忘如何推杯換盞。
北京餐飲人的保命配方,猶如八仙過海。在寒冬穿越寒冬,該如何自救?
01 火鍋改地攤
對火鍋店來說,保命的選擇沒那麽多。
首都北京,比蘭州人還少
五一前兩天,店裏一個訂單都沒有。
90後配菜員張帆的老家在蘭州。從蘭州來北京的第一年,他計劃著好好幹,早日升職經理。
自去年門店開業,菜品質量一直很“穩”,火鍋鍋底每天現熬,大部分肉料還要經過廚師現場加工。
“來我們店的大都是熟客,去年下半年就感覺不對,店裏的收入比往年少,後麵賺了的錢也不敢花,都攢起來了。”
“去年底望京店走了三個員工,索性就把那家店給關了,算起來剛回本。如果再晚幾個月遇上今年疫情,可就虧大了。現在我們隻剩一家店,店裏基本都是老員工,白天輪班,晚上關店也比平時提前2小時,把店裏的開支減到最小。”
火鍋店做外賣基本是個偽命題。但總得做個樣子,讓大家感到還有希望。
“現在就盼著趕緊恢複堂食,能撐過今年。不到萬不得已,我是不會關店的。”店老板感歎。
5月份,他的店總共賣了18單。
從開業之初的蒼蠅小館走到現在,每一桌菜都是用心準備的,在老板和張帆看來,顧客的口碑是最好的宣傳。對品質的堅持,讓門店踉蹌熬過了前幾次危機。但這一次,前途未卜。
15塊錢地攤盒飯撐場
經曆過大規模關店的海底撈(06862.HK),這次北京門店反應更快了。
在收到不能堂食的通知後,臨時攤位在小區門口就擺了起來,售賣冒菜、快餐盒飯、自然食品等。臨近端午,14.9元一提的粽子,成了引流款。
門店服務員小陳說了一句大實話。“都是土辦法:顧客在哪,我們就去哪兒。”
“現在擺攤,我們主要賣盒飯,也不貴,15元/份,兩菜、一粥加水果。魚香肉絲+土豆絲組合走量挺快,中午準備的30份都賣完了。不到23元的紅燒肉鵪鶉蛋+鹵雞腿+蒜薹炒肉,中午比晚上賣得好。明天中午準備了15份,應該也能賣完。”
海底撈,來源:阿爾法工場
即便不能堂食,顧客也還是愛吃點兒熱的。海底撈在電商渠道推的自熱火鍋,在地攤上賣得並不好。
晚上8點,偌大的攤位前,隻有小陳一人。“還剩一份肥牛套餐,顧客原本說7點來取,到現在還沒來。”小陳指的是海底撈為“自救”,新推出的三種單人冒菜套餐之一。
擔心客人取餐回家路上,湯會灑出來。她一邊說著話,一邊麻利地又用保鮮膜把包裝盒重新纏繞了幾圈。
02 小龍蝦:村裏唯一的希望
被風吹過的夏天,一定會有小龍蝦的味道。
5月的北京,小龍蝦徹底“爆了”。原本主打小龍蝦的店營收大增80%以上,新推小龍蝦店的整體訂單量也開始回升,可以說,北京餐飲業僅剩的半壁江山,都給了小龍蝦。
主推小龍蝦的胡大飯館,在小龍蝦身上刻字,火爆出圈。
來源:胡大飯館
小龍蝦的供應鏈十分成熟,製作方法不複雜(口味主要集中在蒜蓉和麻辣),在夏天普遍賣得好,也適合外賣,於是大多數商家都盯上了小龍蝦。
“疫情爆品”卷起來也很快
朝陽區的一家炒菜館,決定開賣小龍蝦。
這個光景,隻要能跑量、能賺錢,餐館們就想試試。“3斤一份的小龍蝦,剛上架第三天就爆單,我們店3個人,忙得不可開交,也都挺興奮。但是很快同行就賣5斤、6斤一份的。” 店長錢大姐說。
“目前一天能賣20多單,後麵(訂單)會不會掉不好說。”她其實心裏沒底,不敢進太多貨。
問題主要出在配送費上。錢大姐的店小,不忙的時候自己送,忙的時候找騎手,平均一單給騎手10塊錢。但同行普遍的做法是四五環內免費配送,大一點的店全城免費配送。
錢大姐本來想依靠小龍蝦這一“疫情爆品”熬過最難的時候,沒想到這麽快就卷起來了。“外賣單我們本來賣得就便宜,免配送費真的送不起,肯定虧錢。”她說。
更讓她煩惱的是,“上遊原材料”也不穩定。“顧客最怕小龍蝦不新鮮,個頭小。我們當初向供貨商訂的分量在6-7錢一個,拿到後才發現大小不一,幾次送來一看都不對。
現在做生意,和自己設想差太遠。”胡姐無奈地說。從明天開始,她會親自去選小龍蝦,一定要確保品質和新鮮。
03 以前盼著天黑,現在害怕天黑
和小龍蝦的不意外走紅相比,經典曲目烤串,差點退出今年夏天的舞台。
不能堂食,對燒烤門店影響非常大。現烤現吃,圖的就是個呼朋喚友的熱鬧,在非必要不聚集的倡議下,隻能在家吃飯。原本的“聚會氣氛組擔當”,如今黯然失色。
霄雲路上一家以氛圍感著稱的燒烤小店,老板快要愁死了。往年這個時候他們生意很好,現在馬路上都空蕩蕩的。6月份馬上要給房東交房租。說到房租,老板不經意間歎了口氣。
細聊起今天的收入,老板說:“畢竟是外賣,很難把握質量。今天周六,有兩對情侶,點了600多塊錢烤串,打包帶去亮馬河野餐。這樣豪橫的客人能多來一些就好了。”
從一把一把烤,到一串一串烤
很久以前羊肉串,創業14年來首次上線外賣業務。之前基本隻做堂食,但現在也會焦慮線上業務的缺失,更看重全渠道的重要性。
打開美團APP,下單界麵的烤串圖都是清一色的白底,圖上的烤串也是生的,看得出剛剛上線的匆忙。與之前門店極具創意的海報來說,反差太大,根本不像是一個外賣店該有的圖片。
很久以前羊肉串,來源:美團APP
一家店的外賣能不能做得好,乃至持續做下去,一個月就基本能看出來。
店內燒烤師傅介紹,上線外賣業務後,門店每天的訂單量在增加,月外賣單已經達到500單以上。
“以前是一把一把烤,現在是一串一串烤。店裏的安排也更靈活了,不僅要關心烤,還要琢磨怎麽把接單、燒烤、打包、配送幾個環節配合好,確保把外賣及時送到顧客手中。”
“考慮到有些顧客可能會在家裏弄燒烤,我們也提供生串外賣。除了主打的羊肉串是6串、12串起點,其他都是1串起點。
現在不讓外賣進小區了,隻能放貨架上,我們也不知道顧客能不能及時去取。
燒烤放涼了不好吃,我們特地用了雙層的保溫措施,又擔心不同串會串味,還在包裝上做了隔離,包裝成本高了不少。不過能讓顧客吃到我們的烤串,心裏還是非常開心的。”燒烤張師傅說道。
很久以前羊肉串,來源:美團APP
04 “京城四少”直播記
為了爭奪外賣顧客注意力,商家願意做更多嚐試,其中抖音直播用的最多。
眉州東坡曾在2020年疫情爆發後就嚐試過直播,當時老板娘親自直播帶貨,大廚直播教網友做菜。這一次,他們每周直播一天,一天3次,共9個小時。
眉州東坡直播間,來源:阿爾法工場
雖然直播間人數不多,1點半左右隻有50多人,但問鏈接下單的粉絲不少。比起前兩年的直播,現在出鏡的服務員小姐姐狀態更自然,與粉絲互動更圓熟。
直播間搬到廚房
如果不是疫情影響,麻六記創始人汪小菲現在關注的是下一家店開在哪裏。疫情打亂了一切,又給所有餐飲老板提出了一個哲學問題:如何在不確定的環境下好好生存。
前不久麻六記陷入破產傳聞,汪小菲出來辟謠,親自在抖音推銷起自家外賣。其後麻六記線上爆單,銷量是線下的3倍。
對曾經自封“京城四少”,現在自嘲是老汪的汪小菲來說,除了最近焦頭爛額的緋聞,這算是能值得小小興奮一下的成績。
麻六記嚐試把直播間搬到廚房,汪小菲親自下場。雖然介紹少了,但是客人能看到做菜的整個過程。
麻六記直播間,來源:抖音
其他一些餐飲小老板也開始嚐試抖音直播,卻發現沒那麽好做。
據某家小炒店趙老板介紹,“店裏的員工對直播沒經驗,試了2天效果不好。”說這話的時候,趙老板正在核對下午要送的訂單,一會兒騎手要來取餐。
但抖音還是帶來了大量訂單。“沒想到訂單會這麽集中,後麵一部分訂單沒有及時送到。現在我們改成下單後第二天免費配送,情況能好點。”趙老板略感欣慰。
打包要經得起1小時顛簸
位於朝陽的一家缽缽雞店,也是5月份第一次上線外賣,價格、分量和線下一樣。
店長介紹,曾有客人找他要圖片,幫忙在朋友圈宣傳自家美食,結果服務員拍的照片一言難盡,隻能他回店裏重新拍。
“微信轉介紹的人少,最近半個月才不到800的收入,有單子了就接。外賣比想得要好,這個月賣了1萬多。
但打包出問題了。顧客拿到外賣時,湯撒的滿袋子都是,給了差評,我們隻能一個一個溝通。
馬上我們要把菜單換成外賣菜單,用和堂食不一樣的打包方式。現在我們對打包的要求是,起碼要經得起電動車1小時的顛簸。
之前覺得平台抽傭高,現在賬不能這麽算了,還要好好學怎麽做好外賣。”店長已經開始總結教訓。
外賣電動車比年初貴200
一家墨西哥餐廳,原來放在大廳的桌椅都移開了,隻留下一張桌子。桌麵的一大半堆滿了外賣盒,收銀台旁邊的小圓桌上放著一個A4大小的公告牌,上麵寫了3個字:餓了麽。
外賣成了店內主要的收入來源,目前外賣收入僅是原來堂食的十分之一。
“4月下旬,門店附近小區曾有確診病例,騎手也不願意接我們這的單,隻能員工自己送,經理說以後店裏都要做外賣促銷活動,還好過年的時候買了輛電動車,現在買車要比年初貴200。”
晚上七點半,服務員李軍剛送完外賣回到店裏,馬上他要去送另外5份外賣。餐廳經理說等堂食以後,給他工資漲500。
某墨西哥餐廳,來源:阿爾法工場
05 等堂食
2020年2月初,北京開門營業的餐飲單位隻有13%左右。那段時間,是餐飲老板生存希望最渺茫的時候。能活下來的人是幸運的,能繼續活下去是一種奢侈。
兩年後,這種奢侈變得更為稀缺。
原本焦慮的餐飲老板,既要向上遊各方表達日子的艱難,希望對方能體諒,可以晚點付款、晚點催款;又要向員工、合作夥伴傳遞還能活下去,“我還行”的樂觀。
原本火熱的美食街,門店緊閉,空曠成了主角。
曾經分外關注開店數量的消費賽道投資人表示,未來會更專注門店的韌性,包括線上線下業務的分布、以及創始團隊在危機下的節奏感。
李姐現在一家小餐館當店長,每天下午都忍不住刷手機看北京什麽時候恢複堂食,“北京發布”公眾號,已經排在她微信常讀訂閱號的第一位。
前兩天和老板聊天,她最終沒忍住,問老板後麵啥打算。老板說堂食以後,如果生意能恢複到去年的七成,店就繼續開,如果隻恢複五到六成,就要考慮關店。
關於以後,李姐不敢再多想。她說:“現在最重要的是精神上不能垮掉。之前有個客人發微信給我,是她這一個月攢的店名,說是等恢複堂食了去吃。
名單好長,大概有20多家。我們店排在第三位,當時挺開心的,把聊天截圖發員工群裏,順便給大家打打氣。我給客人回複的是,堂食恢複後第一時間歡迎你來!”
“不知道客人什麽時候能來店裏,哎,這是好貴的一個承諾啊。”李姐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