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15億的春節檔,養不起這群最拚命的演員?

來源: 2022-02-04 20:05:29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封麵來源:《長津湖之水門橋》電影截圖

毫無懸念,春節檔電影又爆了。

昨天一天,春節檔總票房高達 15.07 億(含預售)。其中《長津湖之水門橋》一馬當先,票房 6.67 億(含預售)!

這些電影裏,包含了戰爭、喜劇、劇情、曆史等類型,但是刀哥不禁想起一個曾風靡全國數十年的電影類型,這一次又缺席了春節檔。

那就是動作片。以前的票房靈藥,現在越來越不吃香了。

《戰狼 2》《紅海行動》,雖然貼著 " 動作 " 的標簽,不過誰都知道,它們能票房大賣," 動作 " 恐怕連次要因素都算不上。

大部分時候,動作片在影院裏完全沒有立足的空間,就算想看也無片可看。

其中一個關鍵原因是:人才斷檔,沒人想拍。

對於明星們而言,靠動作片吃飯,性價比太低了。

導演喊 "cut" 後的第一句話:

不是收工,而是救人!

拍一部走心的動作片,代價太大,這點從香港動作片就能窺探一二。

香港電影的黃金時期,被形容為 " 盡皆過火,盡是癲狂 ",這八個字用在當時的動作片上更是再恰當不過。

這份癲狂背後,離不開成龍等動作演員,更離不開另一群人。

他們就是動作替身,在香港被稱為" 龍虎武師 "

當動作演員打不了時,他們要上。

李連傑演《黃飛鴻》時,有一場竹梯大戰。第一天,李連傑就摔斷了腿。為了不耽誤工期,劇組找來了扮演 " 鬼腳七 " 的熊欣欣和其他兩人做替身。

所以這場被人奉為經典的打戲,大部分由替身完成,李連傑主要負責露臉時擺 pose。

當動作演員不敢上時,他們更要上。

成龍在電影《A 計劃》裏,有一場戲要他從四樓墜落,穿過兩層棚布,砸在地上。

沒有保護措施,隻有靠棚布緩衝。至於需要幾層布,隻能靠經驗猜。

經驗哪裏來?就是靠龍虎武師拿命 " 實驗 " 出來的。

在成龍跳之前,劇組已經安排過一個和成龍體重相當的替身試跳過," 一看替身還沒死,大哥(成龍)就來(自己上)了。"

除了幫助動作演員,電影裏的其他任何一個危險動作,也都需要他們上。

洪金寶執導《龍的心》時,有一個情節要求爆炸後,八個人一起從七樓破窗墜樓,沒有威亞保護,隻在地下鋪了幾層紙箱、泡沫、破棉被。

爆破師知道一旦引爆,這些人就要開始跳樓,緊張到不敢動手,就對導演說:" 要不,你來?" 當時國外同行來探班,也全都傻了,問:" 你們這樣也敢做?這個動作誰做誰死。"

這一幕拍完,導演喊 "cut" 後的第一句話,不是 " 收工 ",而是 " 救人 "。

在那個時代,醫院就是龍虎武師的第二個家。

導演陳德森形容:" 那時候拍一個從高處往下摔的鏡頭,十個武行就都排在那裏做‘後備’,第一個人摔壞了,第二個、第三個就得接著上,救護車在旁邊等著,摔壞了直接送去醫院 "。

變態級的拚命,就是龍虎武師的標配。

所以哪怕戲份再危險,他們也很少會說 " 不行 "。

香港演員錢嘉樂回憶說,在片場,他見過一個 30 多歲的大男人在哭,別人問他,還能不能做?

那個男人一邊哭一邊說:" 能做!"

變態級拚命,都是 " 威逼利誘 " 出來的

一位動作替身說,當時一個危險動作,如果有五成把握,就一定要做。如果有三成把握,也要嚐試去做。

死磕一件事、做到極致的他們,絕對稱得上 " 專業 "" 敬業 "。

但是他們不是一開始就是如此。他們的專業和敬業,都是被 " 威逼利誘 " 出來的。

1. 夠拚命,就能賺得比男主還多

在當時,龍虎武師是高收入職業。

香港普通人當時的月收入 100,而他們的月收入隨便就能達到兩三千,甚至比主角賺得還多,因此一些人寧願當替身都不願做男主,比如薑大衛。

和內地比更誇張。" 鬼腳七 " 熊欣欣說,他 1987 年去香港當武行,一個月收入可達 8000 多元,是之前他在內地做武術教練工資的 150 多倍。

而且,完成的動作越危險,收入也會越高。在《A 計劃》裏為成龍 " 實驗 " 跳樓的替身,跳了一次,拿了 5000。

就像任正非說的:" 什麽是人才?錢給多了,不是人才也變成人才!"

2. " 我也想當大哥 "

龍虎武師很明顯是吃青春飯,但是並非沒有職業前景。

畢竟香港電影圈的那些 " 大哥 ",都是從龍虎武師做起的,都是榜樣。

洪金寶,他體型較胖,和大多數演員的身材都不符,於是他就去做沈殿霞的替身。

成龍則在李小龍的電影裏跑龍套,被後者痛毆。

還有他們的師弟元華,號稱 " 筋鬥王 "。李小龍在電影裏的翻騰動作,基本由他完成,很受李小龍欣賞。崇拜李小龍的周星馳,因此特意請他出演《功夫》裏的包租公。

就連曾誌偉,也是正兒八經的武師出身,轉型得非常成功。

同樣是沒學曆沒靠山,身材樣貌不出眾," 大哥 " 們可以做到,其他人也應該行。

3. 極致內卷:" 他們跳海,我們就跳火海 "

" 大哥 " 是榜樣,也是引路人。想出人頭地,少不了 " 大哥 " 的提攜。

但是跟了 " 大哥 ",就要給 " 大哥 " 賣命。

在電影《省港旗兵》裏,洪金寶的師弟元武被要求從商場的三層,摔到硬邦邦的溜冰場。沒有保護措施,還必須腰先墜地。

元武說他知道這個動作肯定會讓他受傷,甚至危及生命。

可他還是做了—— " 大哥 " 洪金寶投資了這部電影。

設計出如此變態的危險動作,既是為了吸引觀眾,也是為了和同行較勁。

曾誌偉表示,當時有新片上映,大家就趕緊去看,看完馬上開會,商量怎麽能拍一個更難更厲害的給觀眾看。

所以,跳樓、撞車、撞牆、撞桌椅、撞玻璃、滾樓梯,都是家常便飯。

完成得好,他們能獲得 " 大哥 " 的信任和認可,事業可能更上一層樓。

出了意外,他們能得到 " 大哥 " 的一句承諾:" 我養你下半輩子。"

為了名利和認可,所以他們會拚命,一直做到變態級的專業和敬業。

觀眾看膩了動作片?

作為最具中國特色的影片類型,動作片和武俠片的影響力無疑在走下坡路。

但這恐怕不是因為超級英雄太酷炫,也不能歸咎於人們看膩了。

相比過去那些人拚命做到讓觀眾滿意,讓 " 大哥 " 認可,現在不少影視作品裏的動作戲,則猶如鬧劇,太糊弄人了。

曾舜晞版的《新倚天屠龍記》裏,慢動作打戲無處不在。導演還回應網友:是采用了新技術,為了大家能看得更清楚。

《雪中悍刀行》裏,除了慢動作,又為打戲開創了定格動畫的風格。

《暮白首》裏的打戲又達到了新境界,打戲變成了 JPG 格式。

也難怪觀眾在看完打戲後,常常不約而同地表示:打的好,下次別打了!

是現在的導演拍不好嗎?絕對不是。

畢竟,連拍文藝片的王家衛都能拍出《一代宗師》,其中的打戲寫意又紮實。

是現在的演員不會打嗎?也不是。

張震為了演好角色,專程去拜師練功,還拿到了一個八極拳比賽冠軍。

年近 60 的基努 · 裏維斯,不是武行出身,照樣能在《疾速特攻》《疾速備戰》裏從頭打到尾。

真正的原因是,現在拍高質量的動作戲,或是當稱職的動作演員 / 替身,性價比太低了。

對於製片人和導演,與其拍一場紮實的打戲,還不如多來幾個明星的麵部特寫——粉絲開心,劇組和演員也都省事。

楊祐寧版喬峰

對於演員,投身動作領域,苦頭太多,而且轉型困難。

當年那些風光的龍虎武師,由於揮霍無度,如今大多一身傷病,生活困頓,鮮有人轉型成功——中國觀眾熟知的動作演員和動作指導,幾十年了,至今還是那幾位。

雖然行業已經規範許多,不用再 " 拚命 ",但是如果真想演好動作戲,傷病仍不可避免,吳京就是個例子。

結婚時,吳京是拄著拐杖到的婚禮現場

所以,何必舍易求難?

隻是對觀眾來說,當他們一味追求性價比時,呈現出來的作品恐怕就不是很友好了。

認真的人,會把十八般兵器耍得像模像樣,就算是一把扇子,也能玩出花來,流暢度和觀賞性拉滿。

敷衍的人,則處處透露著滑稽。

但是,走捷徑的性價比不是真正的高性價比,因為觀眾不會容忍這些鬧劇太久。

真正的高性價比,應該是打造出讓觀眾回味的作品,甚至靠一部作品就能吃一輩子。

如今成龍淪為了爛片代名詞,李連傑早已遠離演藝圈,甄子丹不複當年之勇,趙文卓隻能出演網絡大電影,吳京和主旋律深深綁定 ......

那一批會打、肯拚的演員逐漸退場,把舞台空了出來,卻隻看到後繼無人的尷尬場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