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緊成貨幣市場一大特點 明年或將成為常態

來源: 2013-12-29 10:45:57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新華網北京12月29日電(記者 王宇、王培偉)於12月中旬以來不斷攀升的貨幣市場利率終於在年底前一周開始掉頭向下。數據顯示,Shibor七天期拆借利率在12月23日突破8.8430%的半年高點後,目前已連續五天下行。

銀行流動性緊張是否將在明年成為常態?監管部門又將如何出招化解?種種疑問盤桓在市場上方。

 

“錢緊”成為今年貨幣市場一大特點

 

數據顯示,繼6月20日銀行間隔夜拆借利率升至13.44%的年內高點後,每到月末,貨幣市場各期限利率水平均有所上揚,在12月下旬的頭幾天,這一利率水平更是一路飆升,向年內次高發起衝擊。

 

“利率水平的周期性抬頭,是今年我國貨幣市場的一大特點。”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說。

 

如果給全年貨幣市場利率水平劃條曲線我們可以發現,一年來這條曲線形成若幹波峰與波穀,波動極為劇烈。其中曲線的波峰往往在月末出現,而在月中回落至穀底。縱觀全年,利率水平總體呈現出每逢月末季末上升的趨勢,這一趨勢在半年末和全年末更為明顯。

 

“利率走勢起起伏伏的背後,是銀行資金的周期性緊張局麵。形成這一狀況的原因眾多,其中既有月末資金需求較大等季節性因素,也有央行收緊流動性、同業市場瘋狂拆借等偶發性因素。”郭田勇告訴記者。

 

據介紹,銀行按期上繳準備金、應對監管要求、存款搬家現象月末升溫等原因,是銀行“錢緊”的季節性因素。而銀行資金緊張的偶發性因素則包括:央行超預期暫停逆回購操作、財政放款進度慢於預期、同業市場恐慌情緒蔓延、跨境資本在某些時段出現外流等。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銀行資金的周期性緊張其實並非始於今年,月末錢緊的局麵在最近幾年一直頻頻上演。但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在構成銀行資金周期性緊張的原因中,偶發性因素明顯增多。

 

資金“周期性緊張”或將成為明年常態

 

專家認為,受央行貨幣調控“去杠杆”的開啟、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結構難有明顯改觀、外部資金大進大出等因素影響,明年銀行資金的周期性緊張現象或將成為常態。

 

“隻要金融機構的資產負債結構沒有明顯變化,央行貨幣調控繼續強化降杠杆和去產能的大方向,那麽未來每逢月末或季末時點,‘錢緊’就極可能再度出現。”北京師範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副教授蔡宏波認為。

 

種種跡象顯示,從今年下半年起,“降杠杆”已成為央行貨幣調控的一大思路。央行日前公布的《2013年第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提出,在近幾年較大幅度加杠杆後,經濟可能將在較長時期內經曆一個降杠杆和去產能的過程——這是央行最近幾年首次在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提出“降杠杆”。

 

近期央行的公開市場操作從一個側麵印證了“降杠杆”大幕開啟的事實。12月份以來,央行連續兩周暫停了逆回購操作,停止向市場投放流動性。24日雖重啟了逆回購,但該操作已由以往的“一周雙次”改為“一周單次”,傳遞出的“緊平衡”信號不言而喻。

 

此外,在目前我國部分銀行同業資產占總資產比重高達20%的背景下,其資產負債結構的優化難以一蹴而就,可以料想,明年同業市場的瘋狂拆借行為亦必將加劇資金的緊繃程度。

 

而作為銀行流動性的重要來源,隨著美聯儲寬鬆貨幣政策的退出,外部跨境資金明年的波動幅度也將加大。

 

多管齊下化解銀行業“達摩克利斯之劍”

 

利率的周期性飆升和銀行資金的周期性緊張,業已成為當前高懸在我國銀行業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影響到銀行機構及金融係統的穩定運行。

 

目前,加強對銀行同業業務的監管已經進入高層視野。央行日前即表示,部分機構同業業務中存在操作不規範、信息不透明、期限錯配較嚴重和規避監管等問題,部分商業銀行還利用同業業務開展類貸款融資或虛增存款規模,加大了流動性管理和風險防控的難度。為防止金融部門出現過度加杠杆和順周期波動,有必要進一步改進金融宏觀調控框架,強化流動性管理和價格型調控機製。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最近兩年以來,我國銀行同業業務逆風狂飆,已成為係統性風險的潛在引爆點。根據中國社科院世經所學者張明的測算,我國16家上市銀行的同業資產已由2010年底的5萬億元躥升至目前的18萬億元。同業資產占銀行業總資產的比重,則由2010年的8%上升至2012年的12%,其中有些股份製銀行已經超過25%。

 

據悉,有望於明年2月起執行的商業銀行同業融資管理辦法,將對把信貸業務偽裝為同業資產的做法進行嚴厲監管,這將有望熨平貨幣市場利率的大起大落、緩解銀行資金周期性緊張的局麵。

 

目前發生的資金周期性緊張現象或將倒逼我國商業銀行主動降低杠杆率、進行業務的優化與調整。“商業銀行將逐漸認識到,央行不會像以往那樣每當市場一喊渴就給予流動性支持。這會迫使商業銀行優化資產配置、調整業務結構、降低金融杠杆。”蔡宏波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