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特爾的逆襲:歐佩克與國際油價

來源: 澎湃新聞 2021-10-20 01:56:44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2749 bytes)

從全球大類資產配置來看今年表現最好的資產,不得不提國際原油價格一路高歌猛進,根據彭博的數據,從年初至今石油價格漲幅高達63.8%。石油價格的波動性極大,目前已經突破了2018年的價格高位達到了84美元/桶,而在2020年新冠疫情全球蔓延的背景下,出現了史上首次“負油價”。

我們會看到分析師如是說,“與會歐佩克與非歐佩克產油國確認將11月的月度總產量上調至日均40萬桶,在維持原定增產計劃的背景下,油價易漲難跌。”我們在分析國際油價時常常關注這個巨大的“卡特爾”——歐佩克的政策。雖然學術界對於歐佩克的市場屬性存在一定的爭議,作為國際油價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我們關注的起點是,它是如何取得如今的地位?它的石油政策究竟是什麽?它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影響當今的石油價格?

素描歐佩克

1960年,來自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委內瑞拉的代表在巴格達開會,討論如何應對跨國石油公司的壟斷。次年1月,石油輸出國組織(Organization of the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即OPEC,中譯“歐佩克”)正式成立,上述國家成為最初的5個創始成員國。成立之初,歐佩克的總部位於伊拉克巴格達,1965年遷至奧地利維也納。2020年,歐佩克的石油產量占全球石油產量的37.13%,其已探明石油儲量占全球石油儲量的79.87%。



資料來源:OPEC Annual Statistical Bulletin 2021, https://asb.opec.org/ASB_Chapters.html, accessed on 16th Oct, 2021.

在《組織條約》(Statute)中,歐佩克闡明其宗旨是“通過協調和統一成員國的石油政策和價格,確保國際石油市場價格的穩定,保障石油生產國的穩定收入,為石油消費國提供足夠、經濟、長期的石油供應,並給與石油工業投資者合理的收益”。歐佩克設有大會、理事會和秘書處。大會是最高權力機構,各成員國每年派出代表團召開兩次常會和不定期會議,以協商一致為原則,負責協調各國石油政策、確定新的成員國、審議理事會報告等。理事會由各成員國提名一名代表組成,負責歐佩克的日常事務。秘書處則經大會協調一致任命。

歐佩克的成員國分為創始成員國(Founder Members)、全權成員國(Full Members)和準成員國(Associate Members)。創始成員國即為創始的五國,全權成員國包括創始成員國及申請加入歐佩克並為大會接受的國家,準成員國為雖未獲得全權成員國資格,但在特殊情況下經3/4全權成員國接納的國家。

目前,歐佩克共有13個成員國,除初始創始國外,卡塔爾(1961)、印度尼西亞(1962)、利比亞(1962)、阿聯酋(1967)、阿爾及利亞(1969)、尼日利亞(1971)、厄瓜多爾(1973)、加蓬(1975)、安哥拉(2007)、赤道幾內亞(2017)和剛果共和國(2018)先後加入歐佩克,其中,印度尼西亞於2016年暫緩其成員國資格,卡塔爾和厄瓜多爾分別於2019年和2020年退出了歐佩克。

卡塔爾的退出對於歐佩克是一次衝擊,盡管卡塔爾解釋說是“國家的戰略轉變”而非“政治動因”,但仍然被媒體解讀為伊斯蘭不同教派的爭端所導致的歐佩克內部割裂。且不表中東地區宗教派別的恩怨情仇,卡塔爾退出歐佩克轉向天然氣的開發,至少反映出了國際能源格局的變化。

歐佩克簡史:能源主權與石油危機

在20世紀70年代以前,控製著世界石油市場的並不是中東的產油國,而是大型石油跨國公司——被稱為“七姊妹”的新澤西標準石油、紐約標準石油、殼牌公司、英國波斯石油公司、德士古、加利福尼亞標準石油和海灣石油公司——它們控製著石油產量、分配、運輸和銷售等各個環節。“七姊妹”能夠以資本壟斷全球的原油行業,一方麵是基於殖民統治的曆史沿革和西方國家介入中東事務,產油國並未獲得石油開采權,另一方麵是因為波斯灣沿岸的探明石油儲量尚未被完全挖掘。

能夠最快速打破一個卡特爾的力量,來自於建立一個新的卡特爾。第二次世界大戰之結束後,全球非殖民化運動興起,中東和北非的第三世界國家紛紛開始了民族獨立運動,從而重新獲得了石油開采權。與此同時,美國國內對於石油的需求快速上升,波斯灣的石油資源大量勘探開發,美國喪失了全球主要石油供應國的地位,在1948年成為了淨進口國。在這樣的背景下,石油輸出國組織即歐佩克成立。

我們從三次石油危機來看歐佩克對石油市場影響力的形成和變化。

成立初期的歐佩克尚未形成顯著的影響力,直到1973年對以色列的石油禁運,引發了第一次世界石油危機。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埃及和敘利亞向以色列宣戰,為了打擊以色列及西方國家,歐佩克宣布石油減產和禁運,造成了油價快速上漲。歐佩克的“石油武器”對重度依賴石油的西方國家造成了巨大的打擊,部分國家甚至實施了汽油配給製,經濟衰退在全世界範圍蔓延。為了應對石油危機,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成立了國際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IEA)。

1979年伊朗推翻巴列維王朝革命,隨後爆發了兩伊戰爭,伊朗在社會劇烈動蕩中暫停了石油出口,原油價格再次飆升,引發了第二次世界石油危機。至此,歐佩克對世界石油市場的影響力達到巔峰。

進入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歐佩克的市場地位受到了衝擊。在經過兩次石油危機之後,石油消費國開始尋找新的可替代能源,國際原油市場供應出現過剩,歐佩克的市場份額逐步縮水。

第三次石油危機爆發於海灣戰爭時期,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後受到了國際製裁,造成其國內石油產量的下降。與前兩次危機不同,在這次危機期間,美國快速采取了軍事幹預行動結束了戰爭,除伊拉克外的歐佩克國家原油產量快速增長,國際能源署的緊急計劃緩解了衝擊,油價暴漲的持續期相對較短。



數據來源: 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All data deflated using the Consumer Price Index for the US. https://www.bp.com/en/global/corporate/energy-economics/statistical-review-of-world-energy.html, accessed on 17thOCT, 2021.

新的卡特爾能夠成立並且快速取代曾經的資本壟斷,在於二戰後中東地區國家在非殖民化的浪潮奪回了作為石油生產國的國家主權資源。在1968年的《成員國石油政策宣言》中,歐佩克強調“所有國家為了本國發展,對其自然資源行使永久主權和不可剝奪的權利”。在20世紀70年代,歐佩克在全球供需缺口擴大的背景下又利用“石油武器”迅速建立了國際地位和影響力,開始執行獨立的石油政策。當前的歐佩克麵臨著諸多挑戰,世界對歐佩克石油的依賴度降低、美國的頁岩油革命和全球對低碳經濟的關注都影響著歐佩克的控場能力,而油價的影響因素也變得越來越複雜。

歐佩克的石油政策

歐佩克的石油政策,經曆了從典型的卡特爾模式到非卡特爾模式的轉型。我們用卡特爾模型分析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前的歐佩克石油政策。集體行動往往麵臨著囚徒困境的博弈,國家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理性選擇可能並非帕累托最優。卡特爾通過協定商品價格、產量或銷售條件,來實現市場的壟斷。歐佩克的“價”和“量”的機製分別為價格基準和配額機製,價格機製是指製定基準油價,從而基本統一成員國的原油銷售價格。配額機製是指歐佩克通過調節石油產量來控製油價,油價過高時提高產量取得更多收入,油價過低時削減產量縮緊供應提高價格。

初期的壟斷方式主要是錨定價格。第一次石油危機以後,西方國家通脹率不斷上升、美元持續貶值,提高石油的名義價格從而避免產油國收入的損失是歐佩克石油政策的出發點。歐佩克一致認為應該上調基準油價,但對油價上漲的幅度卻存在很大的分歧。1976年的歐佩克會議上,成員國之間達成了雙重定價協議,即沙特和阿聯酋提價5%,其他國家分兩階段提價10%。

進入20世紀80年代,能源的需求和石油的需求下降,1981年歐佩克結束了雙重油價,標準油價統一為34美元/桶,次年確立了歐佩克的配額機製,將組織產量限額確定為1800萬桶/日。配額製在機構內部遇到了很多困難,在成員國之間也並沒有得到嚴格的遵守。沙特作為歐佩克中相對特殊的獨立存在,並沒有分配配額,而是通過產量調整應對“剩餘需求”的變化。其他國家為搶奪全球市場份額進行超產,使得減產的任務大部分落在了沙特身上。1986年,沙特率先挑起價格戰,與阿美石油公司簽訂了供油合同,國際油價大幅下跌,此後歐佩克逐漸放棄了石油基準價格機製,該組織卡特爾的特征逐步削弱,不再具備左右石油價格的能力。

20世紀末至今,歐佩克逐步放棄了控製石油的固定價格,影響方式也更為間接。雖然歐佩克於1987年引入了一攬子原油參考價格機製(根據不同原油的品質及其市場占有份額計算加權平均油價),2000年引入了“價格帶”機製,但對石油的市場價格的直接影響都較弱。

2005年後,歐佩克再未提出過有關石油的指導價格,主要通過產量來間接影響石油價格,此後的石油政策主要圍繞產量來製定,但歐佩克各國產能的差異也使得並非所有國家都具備產量調節的能力,產量調節的任務主要落在沙特等個別國家身上。價格戰之後的歐佩克重新確立了配額製,但產油國之間市場份額的爭奪仍然劇烈。海灣戰爭之後重新調整了各國的配額,也無可避免地走向了鬆動,歐佩克的會議甚至不再公布成員國的配額調整數。

歐佩克實現了由一個卡特爾取代另一個卡特爾的曆史進程。但隨著能源市場上不同力量的興起和歐佩克內部的割裂彰顯,歐佩克在多大程度上能影響當今市場的石油價格是一個存在爭議的問題。我們之所以關注歐佩克,是因為石油的供給價格彈性遠高於其需求價格彈性,而歐佩克是主要的石油供給方之一。但即使是供給要素本身就麵臨著多方麵的衝擊,包括戰爭、自然災害、罷工、政治和經濟製裁、金融危機和港口承載力等。與此同時,世界石油市場的性質也發生著顯著變化,原油漸漸成為一種資產類別,受到整個金融市場的影響。因此,諸多因素影響著石油市場的價格波動,例如科技創新、政治因素、美元價格和其他能源走勢等等。

在今天,歐佩克更多是石油價格的接受者(price taker)而非製定者(price maker)。歐佩克通過產量來影響石油供給,並最終一定程度傳導到油價上,這種影響力是間接的,主要作用於短期油價。但仍然不可否認,無論我們以怎樣的分析框架來研究原油價格,更好地了解這個供給方仍然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