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把《李煥英》捧上了天

來源: 市界 2021-03-06 21:44:09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3717 bytes)



2021年春節檔帶來了兩個驚喜。一個是78億元票房,刷新了票房紀錄。另一個則是賈玲導演的《你好,李煥英》,成為中國影史上第三部票房破50億元的電影。

春節檔爭氣,賈玲爭氣,也讓貓眼娛樂(1896.HK)樂開了花。

一方麵,貓眼靠賣票賺服務費,且在線票務市占率第一,票房越高,意味著其服務費收入越多。另一方麵,《你好,李煥英》成春節檔冠軍,則意味著作為影片主出品方和發行方之一的貓眼,將大賺一筆。



賈玲、張小斐

這的確讓人意外。誰能想到,以線上選座、賣票起家的貓眼,已在悄無聲息間,成為了中國電影發行的龍頭公司。2019年,貓眼主控發行的影片總票房74億元,占全國總票房的11.5%。此外,公司還參與到影片的出品中。

換句話說,現在的貓眼既賣票,也生產電影,會在自己的平台上賣自己產的電影的票。

身兼多職的貓眼雖然改善了收入結構,但一些觀眾們開始不放心了。

在不知道影片質量前,觀眾大多是依據貓眼評分來決定自己看什麽影片。但如今的貓眼,既是“裁判員”,又是“運動員”,那麽,它上麵的電影評分靠得住嗎?

01 “虛高”的貓眼評分

貓眼平台的用戶在給影片打分時,似乎總存著幾分“心軟”。尤其跟主打“文藝”的豆瓣一比,更顯“和善”。

以這次春節檔的7部影片為例,貓眼評分沒有低於8.5分的。最高的是《你好,李煥英》,評分高達9.5;最低的是《侍神令》,評分8.5。如果把10分算作5顆星計算,貓眼對幾部影片的評價全在4顆星以上。



反觀豆瓣電影,在打分上似乎有些苛刻。評分最高的《你好,李煥英》,隻有8.1分;評分最低的是《唐人街探案3》,隻有5.6分,相當於不到3顆星。

豆瓣的創始人阿北,在此前曾經表示,豆瓣早已不僅限於文藝青年的人群範圍,往大眾方向突破。換句話說,豆瓣電影的評分相對較低,不能單純歸咎於受眾問題。

這樣的出入也發生在了同是票務平台的淘票票身上。對比下來,貓眼也好,淘票票也好,似乎是因為身兼賣票一角,評分總有幾分“虛高”。

說到這裏,不得不提一下貓眼的業務。公司之所以這麽賣力地售票,是因為能從中賺取到服務費,即有人在貓眼平台上買一張票,貓眼能從中賺取票價的4%-8%。同時,按每張票的費用約人民幣1元,向票務係統公司支付係統連接費。

隨著觀眾在線買票消費習慣的養成,行業集中度提升,貓眼議價能力不斷提升,目前的交易費率已達到7%左右。

除了電影票,貓眼還為音樂會、現場表演、展覽及體育賽事等現場娛樂提供票務服務,比如火箭少女101的告別演唱會的票,就是通過貓眼發售的。



火箭少女101

所以,在貓眼上買票的人越多,票房越高,那麽貓眼的票務銷售收入越多。而高評分對於促進消費,能起到正向引導作用。

根據Wind數據,2015年-2019年,公司的票務銷售收入分別為5.94億、9.6億、14.9億、22.8億、23.03億元。2020年上半年受疫情影響,票房收入驟減,貓眼的票務銷售收入為1.04億,占比均在總營收的50%以上。

從市場占有率來看,目前在線票務兩大平台是貓眼和淘票票,按2019年全年電影票務總交易額統計,貓眼的市場占有率達到了60%以上,是當仁不讓的第一。

簡單計算,如果當年電影票務交易額有100億元,那麽至少有60億元出自貓眼平台,貓眼能從中賺取到的交易費用在4億-8億元(含係統費)。如果有5個人通過線上購買電影票,那麽其中有3個人的購票渠道為貓眼平台。



之所以能取得這麽多的市場份額,除了貓眼自有APP,還離不開大眾點評、美團、微信、QQ、格瓦拉App等端口的支持。仔細觀察可以發現,從這些端口購買電影票的流量,都會被導流至貓眼。

02 從“蠻荒”到“背靠大樹”

如今,貓眼已經和美團、騰訊密不可分,它們都是貓眼的大股東。最新數據顯示,騰訊通過意像之旗持股13.89%,美團持股7.31%。



這些股東,與貓眼之間淵源頗深。

先說美團,貓眼就是由這家公司孵化出來的。2012年,美團創始人王興挖來了“百度廣告管家”項目的負責人徐梧,從零開始做在線選座。2015年,美團與大眾點評戰略合並,貓眼整合了大眾點評的娛樂業務。2016年,美團分拆貓眼電影。

在這期間,貓眼做了一件影響中國電影票房和在線票務市場格局的事情,它率先開啟了電影的票補時代。2014年《心花路放》上映,貓眼電影推出9.9元和19.9元預售價影票,電影還未上映就先拿下了1億元票房。

這時候的在線票務市場,已經湧現出了淘寶電影(後來的“淘票票”)、微影時代(背後是騰訊、萬達)、百度糯米等由BAT扶持的平台,且競爭激烈。為搶占流量和用戶,這些互聯網巨鱷們,采用了一貫的燒錢手段,企圖將對手擠出市場。

大量的9.9元、19.9元價位的影片充斥市場,2015年達到票補高峰,440億元的整體票房中,來自票補的收入就有30億-50億元。票補也使得中國票房有了躍進式的發展,2015年票房同比增長48.7%。

但貓眼電影有些吃不消了,2015年淨虧損達到了12.97億元。更糟糕的是,此時美團忙著發展團購、外賣、酒店等業務,根本沒有多餘的錢分給貓眼。



麵臨內憂外患的貓眼,不得已開始尋找外部投資,引入了光線傳媒。

2016年5月,光線傳媒及其大股東光線控股,合計通過23.83億元的現金和價值23.99億元的光線傳媒股票,換來了貓眼57.4%的股權。2017年8月,光線控股繼續增持貓眼,以17.76億元的對價購買了上海三快科技(美團)持有的貓眼19.73%的股權。

這還沒完。2017年9月,貓眼與微影時代合並組建“貓眼微影”,同時,光線傳媒還為貓眼引入了戰略投資者騰訊。11月,騰訊再注資10億元,將貓眼的估值推到了200億元。

直到此時,隨著百度對百度糯米投入的減少,微影時代和貓眼電影的合並,在線票務市場正式進入了貓眼電影、淘票票雙巨頭壟斷時代。

03 既是“裁判員”,又是“運動員”

然而,盡管貓眼最終進入到了BAT版圖,給自己找了好幾棵大樹,但它一開始卻並未起到應有的作用,甚至一度拖後腿。

根據Wind數據,2015年-2018年,貓眼連續四年虧損,虧損金額合計達20.17億元。

而虧損的原因則跟貓眼的業務脫不開關係。在線票務市場份額第一的榮譽,伴隨的是推廣和營銷導致的巨額銷售費用,2015年-2018年,這一金額分別為15.21億、10.28億、14.2億、19.4億元,分別占當年營收的254.77%、74.6%、55.73%、51.66%。

顯然,貓眼電影一開始還不具備背後股東們想要的戰鬥能力。

貓眼的改變在於,它在宣發和廣告服務上的能力開始凸顯。根據Wind數據,貓眼的營收構成從2016年之後開始變得多元化,對票務銷售的依賴程度逐漸降低,從原先99%的營收占比,逐漸降低到51%,其他諸如宣發、廣告服務的收入在逐年增加。



換句話說,借著手頭掌握的用戶數據越來越多,利用預售等手段,貓眼已經從一個簡單的賣票平台,逐漸深入到影視產業鏈上下遊,成為不可忽視的存在。

以2021年春節檔為例,貓眼跟其中五部影片的出品和發行相關。除了《你好,李煥英》,貓眼還同時是《熊出沒·狂野大陸》《唐人街探案3》《侍神令》和《刺殺小說家》的(聯合)出品方,以及《你好,李煥英》《熊出沒·狂野大陸》《侍神令》《刺殺小說家》的(聯合)發行方。



參與到了產業鏈上遊,貓眼就不再隻單純地拿一些賣票的服務費,還能從大頭的票房收入中分一杯羹。

當作為出品方時,它能拿到的票房收入約為電影票房的33%×投資比例,隻要投資眼光好,收入不會低;根據華盛證券研報,當作為主控發行方時,貓眼整體收取的發行費約為電影票房的2%-4.8%;而作為聯合發行方時,費率為1%-2%。

根據貓眼專業版資料,由公司作為主控發行方的影片票房成績的市場占有率,近幾年來上升趨勢明顯,已經從2016年的3%逐漸增長至2019年的11.5%。

不過,隨著屬於貓眼的高光時刻的逐漸到來,隱憂也在同時暗生。

當貓眼愈發深入到產業鏈上下遊後,市場倫理的風險不可避免地產生。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是:當貓眼既是“裁判員”又是“運動員”,它提供服務的時候是否會有失偏頗?



舉例來說,為吸引觀眾,影片映前會搞宣傳。以往,貓眼賣票時可以心安理得地做一個無情的旁觀者,畢竟無論哪部影片票賣得多,它賺到的錢是一樣的。但等貓眼自己開始投資和生產電影,會不會給自家的影片多來點“用心”的宣傳呢?

而映前宣傳能吸引到的“想看人數”和“預售票房”,又會進一步影響到院線和影院的排片,排片率又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到影片票房收入。

比如《你好,李煥英》未上映前,排片隻有《唐人街探案3》的一半左右,口碑逆襲後,排片後來居上,票房收入也開始高速增長。《人潮洶湧》的導演呼籲院線和影院多給一些排片,也是很好的例子。



另外,貓眼還收購了徐崢、寧浩的歡喜傳媒部分股份,顯然未來會加大在出品發行方麵的力度,更深入地在產業鏈耕耘。

現在回過頭看貓眼上春節檔電影的評分,難免讓人覺得有幾分不太可靠。

既是“裁判員”,又是“運動員”的貓眼,還值得依賴嗎?

參考資料:

《九敗一勝:美團創始人王興創業十年》,李誌剛

《光線傳媒收購貓眼電影的績效研究》,王昭

《基於SCP範式下電影第三方票務平台的運營機製研究》,李美玲

《當代中國影評網站研究》,沈子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