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按摩椅淪為“資本棄子”?(圖)

來源: 鈦媒體APP 2020-01-17 01:30:41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1138 bytes)

共享按摩椅淪為“資本棄子”?

當我們走進電影院或高鐵站內,看到角落裏無人問津的共享按摩椅時,很難想象它曾經也是資本競相追逐的目標。

長期以來,按摩椅因挪動不便且造價頗高,被中國普通家庭拒之門外。可一旦加持了共享概念,便猶如在行業裏“丟下一顆炸彈”——使用者可以在公眾場所、以單次較低的價格享受按摩服務。

如果單純地從服務角度來看,共享按摩椅顯然為中國消費者提供了一次按摩服務的“消費升級”。

湊巧的是,共享按摩椅還趕上了行業暖春。全球按摩器具市場從2016年開始回溫,2018年全球市場規模達到近140億美元,與之同步上漲的是投資者對共享按摩椅行業的“熱情”——2017年,共享按摩椅融資2.4億元;2018年,賽道融資2.6億元。

然而到了2019年,共享按摩椅行業卻突然啞火——不僅行業內再無大額融資,共享按摩椅概念也不再被投資人津津樂道。

潛力賽道一朝遇冷,是按摩椅出了問題,還是應由“共享”概念來背鍋?共享按摩椅究竟是不是一門好生意?

 

1、風口上的按摩椅

如果回顧共享按摩椅發展始末不難發現,早前該領域獲得資本青睞,並非完全依賴於“共享”東風。中國消費者對按摩的剛性需求,加速了共享按摩椅崛起。

一方麵是中國消費者對健康型消費的需求上漲。

伴隨我國城鎮化水平提高、都市生活節奏加快,不合理的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會直接影響居民健康。艾媒谘詢發布的報告顯示,中國亞健康人群已超過75%,且在各年齡段的分布較為均勻。

如今,居民的健康需求已由傳統、單一的醫療治療型向疾病預防型、保健型和健康促進型轉變。

另一方麵則是我國人口老齡化持續加速,這一群體普遍具有中高消費能力,且他們是按摩椅的主要消費群體。

相比按摩剛需,中國市場按摩椅的滲透率卻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華創證券研究報告顯示,經測算,當前我國大陸按摩器具市場滲透率僅為1.13%,明顯低於日韓等市場。

因此,自“共享按摩椅”出現在各處公共場所後,無論是對居民使用按摩類保健產品習慣的培養,還是對按摩椅行業發展的促進,共享按摩椅的確解決了當下按摩行業的發展痛點。

那麽共享按摩椅的經營狀況究竟如何?

「創業最前線」走訪發現,目前按摩椅普遍為用戶提供三種服務:5分鍾短時體驗、20分鍾全身按摩、以及30分鍾以上的全麵消除疲勞感套餐。

在提供服務之餘,共享按摩椅通常以三種方式向用戶收費——按照服務項目和次數收費、將機器租給公共場所而後收取租金、以及為廣告商提供顯示屏廣告位進行推廣。

而在鋪設點位時,共享按摩椅運營商會采取直營和聯營兩種運營模式。

直營模式是品牌方向物業交租金換取點位投放,品牌方拿取全部收入。聯營則是品牌方與企業共同負擔成本,按照一定比例分成,例如物業負擔全部成本,品牌方提供運營服務且抽取一定的收入,或者物業僅提供場地,按照合同約定比例抽取一定的按摩椅收益。

曾有業內人士樂觀估計過共享按摩椅的盈利前景:根據不同的場景,一台共享按摩椅一個月營收能達到六百到一千元。其中優質場景有可能三到五個月就可以收回成本。

得出這樣的結論還為時尚早。一位不願具名的共享按摩椅代理商告訴「創業最前線」,到2019年初,他代理的50台共享按摩椅月收益共計1萬元。如果平攤下來,部分設備收入顯然無法覆蓋租金成本。

共享按摩椅品牌“摩摩噠”總經理吳小剛也曾表示,共享按摩椅經曆了大規模擴張,也碰到許多經營困難。未來企業的業務和結構都亟需調整,以適應全方位的提效戰略。

然而,共享按摩椅行業麵臨的挑戰還不止如此。

 

 

2、不能承受之重

「創業最前線」整理發現,目前市麵上知名共享按摩椅運營商包括樂摩吧、摩摩噠、爽客和碼客街等主要品牌。

事實上在現階段,共享按摩椅行業集中度不高,還未真正出現具備行業整合能力的小巨頭企業。

企業亂戰之外,一些行業困境也逐步顯現——例如不少玩家都被後期高昂的維護成本拖住腳步。

仍以品牌代理商為例,他們除了負擔加盟費外,還要承擔指數級增長的維護費用。

一位按摩領域從業者曾計算過共享按摩椅的維護成本:如果投放地沒有巡查維護,通常短短幾個月內按摩椅就會出現較大程度磨損,例如皮革脫落、飲品零食撒入導致元器件損害等。

據了解,一張人造革成本已接近500元,開關和電子元器件為則100-300元。如果有更嚴重的損壞,返廠後還需支付技師的維修費,再加上員工租金和場地入駐費,即便按照一天一台設備入賬100元計算,收入也根本無法覆蓋後期成本。

對互聯網企業來說,降低邊際成本或許是尋求盈利的重要手段。但對共享按摩椅來說,規模化效應能夠削減成本的情況並不存在。

隨著按摩椅使用時間增長,器具元件的損壞程度不斷加深,大規模在線下鋪設點位,隻能進一步擴大虧損規模。

「創業最前線」還發現,不少共享按摩椅往往淪為置物架,無法物盡其用,更無法吸引用戶進行消費。

尤其在商場內,不少顧客將共享按摩椅當作休息場所,卻並不消費;還有孩童在按摩椅上蹦跳,長此以往將對器具造成損害。

此外,共享按摩椅還被爆出存在安全隱患。據媒體報道,早在2018年,曾有女子在使用共享按摩椅時頭發被卷入設備縫隙中險遭不測。

毫無疑問的是,這些負麵信息再次給共享按摩椅行業蒙上一層陰霾。

 

 

3、“共享”迎來終局?

曾有業內人士認為,在共享經濟賽道中,共享按摩椅是一個被低估的品類,按摩不僅是消費升級,在等待場景中也是一項剛需。

然而,從共享經濟集體退潮來看,共享按摩椅的魅力已經消退大半。

2016年被業內人士稱為“共享經濟元年”,自ofo、摩拜為代表的共享單車進入市場開始,在不到2年時間裏,就有數千個共享項目湧現,共享經濟迎來大爆發。

從出行方麵的共享單車和共享汽車、到日常生活方麵的共享充電寶、共享雨傘和共享按摩椅等一應俱全。在2017年上半年,這條共享賽道上還是人頭攢動,這也因此吸引了資本入局。根據IT桔子數據顯示,當年吸金總額達104.33億元。

然而2017下半年,共享經濟開始走下坡路。以共享單車為首,共享汽車、共享籃球、共享雨傘等項目均迎來倒閉潮。

共享按摩椅也不例外。2018年,該領域也經曆了集中鋪設量過大、租金漲價、影院人流量下降、小廠商倒閉等問題,共享按摩椅行業進入整頓期,關於盈利模式的探討仍無定論。

時移勢易,創業者們曾經也對共享經濟充滿期待。2016年,當創業者被問及“共享經濟真的能賺到錢嗎?”受訪者可能會笑著說:“還真是。”

當2018年底再被問及相關問題時,創業者則會說,“共享經濟太難做了”——在公司運營困難時,他果斷關閉公司,給員工結清工資、將押金全部退還給用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