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製造業對比——美國製造業降低的原因(圖)

來源: 2019-11-18 22:50:45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中國被媒體成為“世界工廠”,有好長一段時間了,現在打開搜索引擎,輸入“中美製造業”這一關鍵詞,彈出來的全部是“中國製造業世界排名第一”“中國製造業產值是美國的N倍”這類新聞資訊。

中美製造業對比——美國製造業產值降低的真實原因
當筆者查詢國外的經濟數據統計機構時,發現有不少數據顯示2018年美國製造業產值為8.4萬億美元左右,而中國官方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製造業總產值大約為28萬億人民幣。

為什麽出現這麽大的數據差距呢?或者說為什麽在我們了解的資訊中美國製造業產值出現下降呢?

主要時統計口徑的原因,我們的媒體采用的是最終產品價值落地為計算口徑。

舉個例子,我們生產了一批手機,市場價格為10億人民幣,這個時候便將這10億計算為我們製造業產值。

似乎這沒有什麽不對。但是仔細研究之下,會發現不是這麽回事。

就上麵這個例子而言,比如說我們這批手機是蘋果品牌,這10億人民幣中,真正利潤收入屬於中國的有多少?屬於美國的又有多少呢?
中美製造業對比——美國製造業產值降低的真實原因
於是,這產生了一個概念上的分歧,所謂的現在意義上的“工廠”或“製造業”是指單純的組裝加工還是從技術設計、生產加工到品牌營銷一整個產業鏈?

如果隻算單純的生產加工,在產品最終落地方麵,我們中國的製造業產值毫無疑問,世界第一。

在國際消費市場中,幾乎有超過一半的產品,“中國製造”都處於絕對的強勢地位,而且這些產品幾乎都是日常生活必須品居多,這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我們的勞動力優勢和組裝加工效率。

美國呢?他們的製造業便沒有那麽“接地氣”了,正式因為如此,對於很多普通民眾來說,美國製造下滑的印象日益加重。甚至很多人發出疑問:美國現在有製造業嗎?

對於這一點,《紐約時報》一個專欄作家給出了答案:為什麽有這麽多人相信美國的工廠已經關門了呢?這或許是因為銷售者日常購買的商品中,大家極少看到“美國製造”的標簽。但是消費者所看到的是產品巨大版圖中小小的一個角落,因為消費者不可能去購買飛機,不可能去購買先進的工業機械設備,不可能去購買發電廠用的渦輪機,也不可能去購買科技專利和專業的原材料。

是的,美國的製造業直接生產的就是這類,我們普通消費者極少去直接購買的東西。

舉個例子,美國有一家叫新田的公司,注冊資本僅僅隻有900萬美元,隻做石油開采中的一項小技術產品,但是全球有一半以上的石油公司卻依賴於它,其中包括我們中國的兩桶油。

中美製造業對比——美國製造業產值降低的真實原因
美國有三大非常有名的產業基地:五大湖汽車產業基地、西雅圖航空產業基地和矽穀的IT產業基地。

這類基地貢獻的製造業產值低嗎?肯定不低,但是被列入美國製造業的產值卻不多。為什麽?因為他們很多組裝工廠以合資的方式搬到了發展中國家。

以我們的汽車行業和醫藥行業為例,有多少品牌是中外合資的產品,在中國最終落地和銷售,又有多少核心技術屬於中資所有?

所以,在美國的製造業中,它們“工廠”生產的是技術設計和商業品牌,而我們中國的製造業,更多還停留在貼牌、組裝和小商品製造中。

核心產品是技術設計和商業品牌的時候,所擁有的優勢不僅僅是利潤上的“大頭”,更多還體現在控製力上。

它可以選擇將技術授權給你,又可以在關鍵時刻形成技術壟斷和技術限製,比如芯片;它可以選擇在這個國家設置代工廠,也可以隨時將代工廠搬離,比如前段時間美國很多代工廠搬到了越南、印度和泰國,甚至當美國失業率上升,勞動力成本下降的時候,美國政府還可以軟硬兼施將它們召回本土。

更加可怕的控製力在於,它們掌控了行業的話語權,可以以“權威”的姿態去對同行產品發表評價,甚至製定標準。

中美製造業對比——美國製造業產值降低的真實原因
因此,在聊到製造業的時候,或許我們的眼光應該更深入一些,範圍應該更廣些,不要隻看到眼前的衣服鞋子。

可喜的是,幾年前開始,中國製造也看到了這一點,不斷進行升級,在進行產品生產的同時注意核心技術的研發。高鐵、客機、無人機、工程機械、家電等方麵有不斷有自主核心技術的攻破,有很多高新技術企業不斷成長,“中國創造”戰略逐漸成為主流。

這,才是“實體經濟”更為豐富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