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沙灘那點事---周末帶些知識點的閑貼
今日,朔。即,新月。古人稱之為一月之初。
沙灘一走就快4年(還差兩周多)。曾離開過7天,為了這走沙灘,我還特意把機票訂在中午出發,傍晚歸家,隻為少耽誤兩天;開車出行那次回到家已夜晚十點多,即刻出門走了兩小時,所以僅耽誤了3天,一次颶風來襲耽誤了1天,總共4天沒走。
四年間必然會經曆無數潮漲潮落,烈日當空,風雨雷電的日子,要堅持下來,並非僅僅依靠體力與頑強的意誌力,還參合著審時度勢,時不時要做判斷與選擇遊戲。
初時,要練出體力,這需要決心與意誌力。之後,在被曬得暈頭轉向,淋成落湯雞,被狂風吹得邁腿路不短,被驚雷嚇著,被閃電驚著,被海浪濕了鞋甚至濕過全身。不想放棄,人就會開始想辦法,審時度勢,趨利避害。
現在,我每天必然要看的圖:風圖,雲圖,月圖,紫外線圖,和小時氣溫。這些手機上都有,好日子,隻花一兩分鍾掃上一眼即可;壞日子,就需要綜合分析。有時分析好半天,衝出門去,可能曬得麵紅耳赤或淋得一身透。有朋友會問,弄成這樣,那你分析了個啥?我分析出這是最佳選擇,避免更壞的結果。更壞的結果諸如:雷鳴閃電,飛沙走石,海水奪路。
不生活在海邊的朋友可能對“海水奪路”不太理解。今天我就重點講這個。
大家都知道潮漲潮落。潮落後,沙灘開闊,潮漲時,沙灘變窄。我這兒的沙灘平常五六十米寬,寬時百多米,窄時隻留幾米十來米。最窄時,無路可走,全被海水占據,這隻會發生在“大潮”時。
“大潮”是如何形成的呢?
潮汐是由太陽與月亮運行之力牽動產生,月亮更接近地球,產生的作用就更大,比太陽大兩倍多。潮汐發生在日月升落時,潮(白天)汐(夜晚)不是突漲突落,之前與之後的一兩個小時為鋪墊與收場,也都在影響範圍內。
月亮繞地球一周為27天多,那麽月出月落會發生在一天中的任何時間點。一個月裏也會出現月亮與太陽幾乎同升同落,此時,日月的牽引力就會疊加,即當地球與太陽和月亮三體一線, 就會形成“大潮”。三體一線的日子一個月會出現兩次,即朔望日,朔為新月,望為滿月,或簡單地說,初一和十五。
太陽與月亮的牽引力會疊加也會相互牽扯抵消,當日月和地球呈三角狀時,潮汐作用最小,那時就是“小潮”。
當然,海水能漲多高,也跟風力有關,月亮在近地點與遠地點也影響差別。
這些知識在小學或中學時就學過,也隻是當個趣事聽了就了,很少有人會想著用到它,直到濕了腳和身,直到被海水逼得到處找路,上竄下跳,才想起這個。知道了原理和規律性,也就知道如何行動與選擇。
判斷和猜測之間有區別,判斷是指有依據,猜測是指缺少依據。判斷的準確性高於猜測,依據是關鍵點,所以,要判斷就應學會找依據,依據越多越準確越有利於判斷。
還記得兩三年前的五級颶風登陸?那次我是真慌了,當看到登陸地點時,我立即發短信讓房客快跑,除了風大,因為那天是“望日”。
祝朋友們周末愉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