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當下的房市

來源: 2025-08-21 11:51:39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上次寫房市是在大約2年前了,用連貫的思路更容易看清當下的市場。

這兩年市場的明顯變化大致為:庫存越來越多,銷售量越來越低,市場停留時間越來越長。兩年前全美隻有很少地區房價跌,目前大約有一半地區在跌。

前幾月zillow房價預測下調今年預期,一個月前redfin也下調,大致都由預計小幅上漲改變為小幅度下跌。不大看數據的朋友可能會問,為何我看到的市場情況跟數據不太一樣?簡單解釋一下。一是因為數據統計的依據和方法不一樣,比如兩房(範尼美和房地美)的統計基礎是所申請的房貸,那麽可以推理,它們貸款多為自住房,各網站的統計數據來自其網站的買賣,包括現金購房及待修房,統計不到未經網站的交易。都有其局限性。 二是市場並不平衡,大到全美州與州,小到一個城市裏的不同郵編區,同一郵編區內的不同社區,都存在差異,甚至有漲跌並存的情況。

當下全美房市的整體狀況為:東北,中西部(庫存依然偏低,持有費用也保持在較低位的城市)依然為賣方市場,房價上漲;三四年前大漲的地區都經曆或正在經曆回調;疫情中最熱門的地區(幾乎都有機構參與),受衝擊最大。全美大多市場趨“冷”,這變化自去年出現並逐漸明顯,成為買方市場。冷,即市場不活躍,從成交量可清楚明白地看到,已降至30年最低水平。這樣的市場可謂波雲詭譎,如一團亂麻讓人理不清頭緒。 

我們來看看這兩年多時間裏發生了什麽。

需求方麵。2年前,房市表麵看還挺好,但潛在問題其實已然產生,最令我擔憂的就是房屋的可負擔性。這並非簡單地假設人總是要住房,就能得出有剛需就一定會買房的結論。因為買不起就是買不起,這是最基本的邏輯。兩年間,可負擔性問題一直未得到根本改善。可負擔性由三個主要因素決定:房價,利率,收入(租房群體則為:租金與收入,今天不談租房市場),不幸,第四殺手“持房成本”陡增也浮出水麵。  

供給方麵。兩三年前,我們看到的數據顯示,房屋供不應求,全美差著5百萬套房。我提出一個觀點,人們在負擔不起房價/租金時,會合租或搬去父母家借住(那麽對房屋的需求量就會減少), 該推測其實是對5年前的推測的延續。可還有朋友記得疫情初期,坦裏人心惶惶,我提出了“家戶數”會增加的觀點---即人們會最大化地分開居住(那麽房屋需求不會減少而會增加)?這兩個推測一放一收,都能對實際房屋需求量調整。短短數年間,我們有幸地見證了房屋大生產運動,建商出力,機構和投資人出錢,一片片新房拔地而起,地貌日新月異。 

房價方麵。房價是供需關係的結果,影響房價的因素除收入還與土地與建築成本密切相關。兩三年前利率上升通道開啟,我不認為房市會崩盤的理由之一,是預測會出現“惜售” 。“惜售”現象確實出現並起到其支撐作用,可是,目前這局麵在慢慢轉變,究其原因,普通美國百姓與聚集在壇裏要投資的特殊群體想法不同,他們當房東或堅持兩年不換房不搬家的打算僅為權宜之計, 兩三年對他們來說已經很長,部分不再惜售的賣家陸續上市,正遇新屋大量上市卻消化不了的市場,建商的原則是有房必賣,用降價找買家,房價跌的市場就出現了。(關於建材人工上漲,大規模建築成本似乎並未同步上升這點我也挺好奇---下篇裏我會提出證據,我的隱憂是科技推動成本一路向下)。 

說完現狀,未來房市如何走?(這可能是很多朋友關心的事。未來的事沒個定數, 這裏特別提醒,此文僅為個人觀點,不做投資引導。)

我堅持認為房屋的可負擔性是影響未來房市的關鍵。 我推測九月會再次開啟降息通道, 會緩慢地降(這是指大體軌道,中途還會產生變化,坡坡坎坎),這對房市有正麵影響。但我認為不會大反轉,房市隨即又火起來。理由有三:1,依然負擔不起。2,租比買劃算(待到投資人有興趣入場---即買比租劃算時,市場就有動力了)。3 “懼買”與房價下行預期心理。

“懼買”是一種什麽心理呢?次貸危機房市崩盤後,普通民眾就出現過這種心理,在一些複蘇緩慢的州市,甚至頑固地懼了十年之久。這跟當時的可負擔性無關,隻是一種懼怕心理。原因是買房為普羅大眾一生中最大的投資,有些人不願或承受不起風險。大約2017年後,美國民眾才徹底消除這種心理,房市隻會漲不會跌又成為普遍認知。直到近期親眼看見房價也會跌,買房也會虧,這種懼怕感或將複燃。

我想說的“懼買”可能出現,並非指這類有懼怕心理的群體能左右市場,而是真實的房主們正感受到的恐懼對尚未買房者的影響。

個抽樣統計叫“買房後悔率”。可能出乎你的預料,初次買房者的後悔率一直很高,我記得即使在房市最火時期,也超過50%,這兩三年非常,達80-90%,持房費用超過預期,是一大原因。

 近幾年在房價利率雙高,收入增長跟不上的情況下,許多買房者拚盡全力才買下房,已達到負擔極限,非常不幸,我前麵提到的第四殺手---持房費用大漲跟隨而來。 買房除了貸款還包括持有費用:地稅,保險,HOA,房屋保養與維修,我看到報道稱,漲幅高的地區短短數年間超200%,漲幅少的也在30%以上。這些費用無法鎖定,如同未來路上隨時會跳將出來的野獸,這種恐懼感已在許多地區蔓延開來。情況糟糕的州,政府正考慮政策方麵的援助。

“懼買”寫得有點多有點囉嗦,因為我猜這因素在許多朋友的思考之外,是陌生玩意。本帖我的立意是拉粗線條。(*****“惜售”與“懼買”不是正規房市理論裏的詞,我自己發明的 ,隻是便於說與理解,其實心裏也發虛,不肯定其準確性。懇請看官隻在壇子裏用,對呀錯的自家人消化,若說到別處還與人爭對錯,被質疑,貽笑大方,就狼狽了。因為我確實哪根蔥都不是。*****)

上麵說的主要是自住房市場,這兩三年裏,是這些自住買家在支撐市場。對投資房來說,簡單許多,不賺錢就沒動力,賠錢的買賣更是避之不及,沒市場很正常。房屋市場徹底轉暖還需多久?這肯定要看大環境的改變,我自己不認真地比較隨意的估摸,可能還需兩年。

在目前這種波詭雲譎的市場裏,要買和要賣的投資決定我都能理解,每個人的投資目的目標不同,各地市場又差異頗大,需具體分析和判斷。下一篇會寫我是如何分析具體市場,我關注的是“不好”的市場,經曆了火箭式上漲與房屋大生產運動,有一定代表性。 

(寫得頭暈腦脹,相信錯誤遺漏處不少,歡迎批評指正。也希望拋磚引玉,有自己看法的朋友都寫寫,七個盲人也能摸出一頭大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