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初也是這麽認為的
我最初也是這麽認為的:理念不同沒關係,隻要有進賬,誰會和錢過不去呢?賺的錢都是家裏的。
我後來才明白,“求同存異”或許在短期內行得通,但如果夫妻在投資邏輯、風險承受力、財務目標、時間投入等核心維度長期背道而馳,這段關係就不再是“女人折騰一下、男人忍讓一點”那麽簡單。
投資不隻是賬麵上的“進賬”這麽表麵,它是生活方式的改變和時間的安排,以及家庭資源的分配結構和夫妻之間對未來的共識。
我們購入的老舊物業,翻新改造、篩選並更換房客,這些流程需要消耗我大量的精力和耐心。而與此同時,當他回到熟悉的職場、重新擁有穩定收入,家庭的物質生活也能維持在原有水準時,他逐漸對我持續深耕地產的必要性產生了懷疑。尤其是徹底打破了他原本“下班即自由、生活即享受”的模式。在他看來,我的每一次緊急出門、每一個工作電話,都是對家庭安穩節奏的幹擾,而非對未來價值的建設。這種認知錯位,才是最深層的摩擦來源。加之來自外部的輿論和“善意提醒”的催化,他對我的投資行為從情感上逐步抗拒、從認知上開始排斥。而所謂的“求同存異”,也在日複一日的摩擦中,慢慢變成了“貌合神離”。
所以,我認為 夫妻理念一致,是長期投資中最理想的狀態。但如果無法真正“同頻”,至少也需要一種深層的尊重與理解,我的投資是為家裏累積資產換取財務自由,使我們對工作和生活有更多選擇的權利。
婚姻和投資,最終應該是認知的契合與信念的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