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1月7日,日本右翼首相高市早苗在國會預算委員會會議上公開宣稱若中國大陸對台灣采取軍事行動,可能構成日本"國家存亡危機事態",暗示日本自衛隊將行使集體自衛權。這一言論打破了曆屆日本政府在台灣問題上的謹慎表述。
外交部發言人林劍在回應中提到了一個關鍵的年份——“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也是台灣光複80周年”。曆史的巧合往往發人深省。80年前,日本軍國主義正是以各種捏造的“危機”和“自衛”為借口,發動了慘絕人寰的侵華戰爭,並在台灣留下了長達半個世紀的殖民統治罪行。正如發言人所指,從悍然製造“九一八事變”到全麵侵華,“存亡危機”和“行使自衛權”正是其屢試不爽的侵略遮羞布。
80年後的今天,日本(部分)當政者再次拾起“存亡危機”的陳詞濫調,並將其指向中國內政,這究竟是何居心?這不僅是對曆史罪責的毫無反省,更是對亞洲乃至世界人民深重災難的公然背叛。這種試圖重蹈軍國主義覆轍、顛覆戰後國際秩序的企圖,中國人民絕不答應,亞洲人民和世界愛好和平的人民也絕不會答應。
我用大模型元寶分析一下,中日關係惡化,對小日子而言,帶來的痛苦更為直接和急迫。
經濟命脈受挫:東大是小日子最大的貿易夥伴和至關重要的出口市場,交惡將瞬間重創小日子的汽車、電子、精密機械等支柱產業,超過3000億美元的年貿易額戛然而止,眾多深度依賴東大市場的日企將麵臨生存危機。
產業鏈突然斷裂:小日子製造業在許多關鍵原材料(如稀土)和中間品上對東大供應鏈依賴度很高。交惡將使其高端製造環節麵臨“斷炊”風險,短期內難以找到替代來源,成本會急劇上升。
戰略自主性喪失:交惡可能迫使小日子進一步倒向美國,但其國家利益未必與美國完全一致,這種捆綁可能使小日子喪失外交靈活性,更深地卷入大國對抗的漩渦,反而使其安全環境更加脆弱。
綜合來看,交惡雖然看起來是一場“雙輸”博弈,但在衝擊的強度和即時性上,小日子承受的代價更大、更劇烈,尤其是在經濟層麵。而東大麵臨的則更多是中長期的結構性挑戰,雙方交惡會嚴重衝擊東亞地區的經濟合作與和平穩定,作為地區大國,東大將需要投入更多資源來維護區域秩序,應對可能出現的權力真空和不確定性。
從理性角度,日本出於國家利益,本來不應該挑戰中國的核心利益。不過,日本因為的島國,心態比較扭曲。從日本人心態上,日本1980年代輝煌頂點要"買下美國",對GDP接近美國的記憶深刻,內心難以接受被中國全麵超越的現實。長期對中國的定位就是"雁行模式",中國是排在東南亞後麵的"雁尾",對現在的變化難以接受。日本人的心理特點是,掩耳盜鈴極為嚴重,對於不想接受的事,真的可以抱團自我欺騙,直到再也瞞不下去,二戰時就是如此。就如核電站事故本來還能控製,但就都拖著不動,直到最後崩盤。

日本的瘋狂的本質不是其所謂源自內心自大的瘋狂,經過二戰日本早就沒有什麽自大的兜底的資本,日本瘋狂的本質是美國衰落了,他二戰後建立的一切架構都是基於美國實力兜底產生的,現在美國不行了,開始恐慌。一個國家一旦開始恐慌就一定會幹出瘋狂的事情,日本不存在野心一說,他現在無論是國家經濟實力還是人口基本盤都不具備野心的能力,純粹是日本本土實際控製人,那些財閥的恐慌,因為有可能新的主人要來了,董事會要改組最恐慌的是那些高級經理人。
可能是以上幾個原因,日本這次才願意為美國衝鋒,試探中國底線。他們可能認為,日本企業的供應鏈都靠中國,與中國翻臉,估計最後會刀兵相見的機會不大。不過,11月16日,解放軍報刊發專欄文章《叫囂武力介入台海局勢隻會把日本引向不歸歧途》,其中最重的一句是一旦武力介入台海,“日本全國都有淪為戰場的風險”。
這是蛇打七寸。大家都知道沒有台灣問題,隻有中美問題。而美國在亞太最重要的棋子是日本與韓國,其他東盟國家誰會與中國為敵?這些年,美國通過菲律賓在南海搞事,是希望吸引我們的海軍力量去南海,減輕日本美軍基地壓力。因此與其打台灣,不如集中兵力打日本,一起把日本的美軍基地一鍋端。實際上,美國的命門在日本和周邊島嶼,這是美國本土的防線,打穿了日本,美國本土就赤裸裸暴露了。

如果事態發展到一定要動用武力那一步了,中國需要付出的最大代價是什麽?明顯,美國不會因為這種非核心利益而選擇直接開啟贏麵不大的核戰。故此,中國需要付出的最大代價其實是和歐美的經貿脫鉤。不過脫鉤與否,與戰爭規模關係不大,隻打台灣,不打日本一樣的製裁。因此,借此機會把美軍基地一起清除是利大與弊。
現在解放軍已經警告日本,小心戰火蔓延日本全境,當然包括美軍基地。這樣就輪到美軍決定是放棄亞太還是決戰了。畢竟想要逼美國人湊齊所有能動的航母戰鬥群並且堆在同一個戰區,這應該是唯一的機會了。日本一直是歐美打在亞洲的釘子。
石破茂在接受《每日新聞》采訪時明確表示明治維新的發展動力並非來自日本自身的勤勉,而是源自甲午戰爭後從清政府獲取的2.3億兩白銀賠款。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後,清政府被迫向日本賠償2.3億兩白銀。相當於日本全國不吃不喝四年的總收入!這筆"天降橫財"直接讓日本完成了從農業國到工業國的華麗轉身。
日本用這筆錢幹了三件大事:
工業建設:興建八幡製鐵所等重工業基地,奠定了軍工基礎
教育投入:建立現代教育體係,培養技術人才
軍事擴張:擴充海軍艦隊,為日俄戰爭做準備
石破茂沒有提到的是英國在其中起到決定性的作用。上篇《日本 – 華麗的印度 明治海運興國》說到,日本在英國幫忙建造了當時世界最先進的“三笠號”。“三笠號”之所以在戰爭中表現出色,是用上當時英國戰列艦最先進的技術,是火力和防護的前所未有結合的產物。
很多人不知道,除了大英在日俄中出大力以外,美國在軟件方麵也起到決定性作用。《日本 – 華麗的印度 明治海運興國》中提到的日本海軍高級參謀秋山真之,在戰爭之前用兵棋推演,設計出“T字型戰法”,1905年對馬海戰爆發之前,秋山真之專門設計了一套戰叫做“七段截擊”的戰術,這種打法是非常險惡的。
簡單點說,就是不分晝夜的連續三天打擊對手,白天用戰列艦對轟,晚上用魚雷艇偷襲,最後一天再發起總決戰,給對手致命一擊。如果雙方海軍一見麵就直接爆發決戰,要不全殲對方,要不被對方全殲,風險太大,“七段截擊戰術”可以降低風險,經過前六次的連續消耗,再根據實際情況,決定是否最終決戰。
這種戰術對於長途跋涉的俄國太平洋第二艦隊來說,是非常惡毒的,因為在對馬海戰開戰之前,俄國艦隊的船員因為長時間的航行,已經把銳氣消磨殆盡,整個海軍的精神狀態不佳,如果日本艦隊一見麵就決戰,其實對俄國有利。通過“七段截擊戰術”,讓本來因為長期航行,就精疲力盡的俄國海軍,連續3個晚上提心吊膽,夜不能寐,這是在精神上先壓垮對手的關鍵,在日本聯合艦隊發起最後總決戰的時候,就可以摧枯拉朽。
在總決戰中,秋山真之設計的搶占“T字型”有利陣位的戰術,足以載入世界海戰史,但是因為這種操作非常冒險,如果沒有十足把握,很可能適得其反,為什麽秋山真之敢冒這麽巨大的風險? 除了“三笠號”戰列艦性能優越之外,美國海軍的戰略戰術,在其中起到了什麽關鍵作用?

1888年日本海軍成立了參謀學院,目的是為了發展新的海軍戰術,充分挖掘新型戰艦的作戰能力,還要負責海軍戰略戰術的理論教學任務,培養艦隊的指揮人才,如果軍艦的裝備水平是“硬件”,那麽參謀學院就是為了發展“軟件”,英國造軍艦的技術水平獨步天下,硬件絕對是夠硬,美國雖然當時海軍與英國差距不小。但是在海軍的理論方麵,美國更勝一籌,“軟件”走在英國前麵,其中阿爾弗雷德.馬漢的海軍作戰理論最為著名,日本海軍參謀學院就是向美國學習,除了強調馬漢的理論之外,還非常重視海軍戰術的實際應用和思維決策。
1898年,明治31年,日本海軍選拔公費留學生,聰明絕頂的秋山真之竟然沒選上,但是他自費前往美國留學,第一站就是美國安納波利斯海軍學院。在這裏遇見了他的導師阿爾弗雷德·馬漢,這一年,美國與西班牙因為搶殖民地爆發了美西戰爭,戰場主要在古巴和菲律賓等海域,秋山破格獲得了一個機會,可以作為武官觀戰學習美國海軍的戰術,也就是在美西戰爭戰爭中,他學到了“沉船戰術”。
美西戰爭結束之後,馬漢開始編寫《海權論》,在他的建議之下,秋山真之開始泡圖書館,專研世界海軍發展史以及海軍理論,“七段截擊戰術”“T字型戰術”等都是在這段時期學會的。

美國先進的海軍戰略戰術理論,借助秋山真之傳到日本,海軍的戰略戰術不僅僅是理論層麵,最重要的就是將其運用於實戰,其中“兵棋推演”最為耀眼,當時在這個領域,美國無疑是當時最先進的。
19世紀末,20世紀初正是美國兵棋推演發展的黃金階段,其低成本和“不流血”的特點,不用通過實戰,就可以用兵棋推演模擬各種經典戰役,這對美國海軍學院的學者來說,無論是教學還是研究都非常實用。
兵棋推演的神奇之處,在於它是一種對實戰非常有效果的戰爭意淫工具,兵棋推演就是把這種意淫數據化、科學化、具體化,用一句話總結就是,“我虐對手千百遍,對手壓根沒發現”。

位於紐波特的美國海軍戰爭學院,在1884年就開始編寫兵棋推演的教材,1889年,已經成為七大核心主課之一,1894年以後,美國海軍已經形成兵棋推演體係,從“單艦決戰”,到“艦隊戰術”,再到宏觀的“海軍戰略”。可以說,兵棋推演貫穿了整個海軍作戰的戰略和戰術,在開戰之前,美國海軍對戰爭的勝率就已經有基本判斷,阿爾弗雷德·馬漢在這個領域對美國的貢獻,可以說的上是居功至偉。
當時日本海軍高層大多數留學西方,對於兵棋推演的計算結果,接受程度很高,海軍大臣山本權兵衛,早年留學德國,是戰列艦火炮專家,對於德國克努伯係列火炮非常了解,總司令東鄉平八郎早年留學英國,當時的英國無疑是海軍第一強國,傳奇戰列艦“三笠號”更是英國的尖端技術。秋山真之留學美國,師從阿爾弗雷德.馬漢,是當時最有影響力的海軍戰略家,兵棋推演是當時最先進的戰略戰術工具。
因此,日本在對馬海戰中的勢如破竹,如有神助根本就不是什麽運氣好,而是吸收了當時世界最先進的戰爭技術,從硬件到軟件無一例外。日本陸軍向德國陸軍學,日本海軍在戰略、戰術上向美國學,在武器裝備、戰列艦技術方麵向英國學,在這一點上是非常可怕的,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日俄戰爭是“第零次世界大戰”就可以理解了。
英國和美國戰略在的第三個作用就是為日本提供了大量的貸款,在日俄戰爭初期,日本打的極為狼狽,在物資和武器上都非常缺乏,英國政府向日本提供了2億美元的貸款,這對這場戰爭的影響是巨大的。
除此之外,美國猶太金融寡頭雅各布·希夫,向日本政府提供了2.1億美元的貸款,為什麽一個美國猶太人會向日本提供如此巨額的貸款呢?

表麵的原因是,作為猶太人的雅各布·希夫,對當時沙皇俄國的反猶情緒非常不滿,但是如果沙皇俄國戰敗,有利於他在歐洲的各種利益。雅各布·希夫在後來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給多個國家提供戰爭貸款,還催促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盡快結束戰爭,所以美國從1880年到1920年這段期間,又被稱為“希夫時代”。
1904年日俄戰爭初期,雅各布·希夫來到日本,見到了心急如焚的日本大臣和天皇,表示願意提供巨額貸款,日本方麵覺得雖然貸款利息很高。但此時的日本就像是拿了錢的亡命賭徒一樣,勢必要打敗俄國,所以除了英國政府之外,這個美國猶太金融寡頭也是日俄戰爭的一個關鍵推手。
與英國在明處不同的是,美國在暗處,因為雅各布·希夫不代表當時的美國政府,美國剛打完與西班牙的戰爭,而且沒有必要為了英國與俄國撕破臉,至少要讓俄國覺得,美國政府更中立。這為後來的談判埋下了伏筆,這也是為什麽日俄戰爭後期,是美國出麵調停,並且在美國簽訂《樸茨茅斯條約》,英國要是出麵,俄國談判代表估計會當麵掀桌子。
然而在日俄戰爭之後,兩國對日本的策略發生了變化,各懷鬼胎,英國繼續幫助日本升級軍事科技樹,美國則開始警惕這個崛起的海軍強國。因為,強大的日本海軍就完全有可能直接威脅美國西邊,太平洋海域的安全,因為那個時候,巴拿馬運河還沒有通航,美國大西洋艦隊要支援太平洋,要從南美洲繞行。因此,理論上,日本占領加州是毫無困難的。大家也體會這次《解放軍日報》上的警告,“日本全國都有淪為戰場的風險”的含金量。
但英國為什麽要繼續支持日本,日俄戰爭又與第二次世界大戰有哪些千絲萬縷的關係?欲知後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