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言聳聽:全球都用上中國免費大模型後 美國AI該怎麽辦?
穀歌前CEO埃裏克·施密特(Eric Schmidt)昨日表示,他擔心由於成本問題,大多數國家最終可能會使用中國的AI模型。
這是繼英偉達CEO黃仁勳上周表示“中國將贏得AI競賽後”,又一位科技界大佬對美國AI發展尤其是閉源策略發出的警告。

本周二,施密特在一檔名為《登月(Moonshot)》的播客中坦言:“當前全球AI格局存在一個‘奇怪的悖論’,美國最大的AI模型是閉源且收費的,而中國最大的AI模型卻是開源且免費的。”
施密特表示:“開源AI模型允許任何人免費、公開地使用和共享軟件,用於任何目的。 因此,絕大多數沒有像西方那樣雄厚資金的政府和國家,最終將會以中國的模型為標準,並不一定是因為它們更好,而是因為它們是免費的。”
施密特在2001年至2015年擔任穀歌CEO,帶領公司完成了2004年的首次公開招股(IPO)。他目前是風投公司Innovation Endeavours的創始合夥人,同時經營一家名為Relativity Space的航空航天創業公司。根據彭博社的數據,他的淨資產接近500億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穀歌目前的核心大模型產品Gemini和其競爭對手OpenAI旗下的GPT係均為閉源大模型,施密特對於老東家如此直白的“銳評”引發了行業的關注。
在大模型領域早期發展中開源可以說是行業主流選擇,即便是OpenAI也是對早期GPT1、GPT2模型進行了開源。
隨著ChatGPT興起後,OpenAI率先進行了閉源,引發了一眾美國AI企業紛紛對模型,即便有馬斯克的Grok和Meta的Llama開源大模型,但是他們也將自家最先進的模型進行了閉源,隻開源了上一代模型,導致其開源模型性能和當時最先進的閉源模型存在較大差距。
在中國,盡管一開始也有開源和閉源流派,但是隨著行業的發展尤其是DeepSeek的出現,中國行業已經形成普遍共識,擁抱開源生態。
對此,海外的開源支持者認為,開源能推動技術以民主化方式快速發展且具備巨大的成本優勢,因為任何人都可以修改和重新分發代碼。而閉源模型的擁護者則認為,由於代碼不公開,其安全性更高,同時閉源模型也相對開源模型更為先進。
然而隨著中國開源模型的崛起,閉源派引以為傲的安全性在開源模型可以自行本地化部署後也不再有說服力,至於性能優勢方麵更是遭遇開源大模型的持續衝擊,反而閉源模型價格昂貴的缺點在開源軍團們麵前毫無還手之力。黃仁勳近期那句“中國在AI領域的實力與美國隻有幾納秒之差”絕非危言聳聽。
今年以來,無論是DeepSeek、阿裏通義千問Qwen,還是如智譜,Kimi,Minimax等中國模型六小龍紛紛擁抱開源,並持續更新大模型,在性能上穩居頭部梯隊,備受用戶追捧,引發了外界對美國AI競爭優勢的擔憂。
觀察者網曾報道提及,包括愛彼迎等矽穀大廠都公開表示正在使用中國的開源大模型,並公開稱讚其物美價廉。
讓矽穀大佬和全球開發者們驚歎的頭部國產開源模型們,依然還在用“中國速度”持續迭代和進化。
10月27日,MiniMax發布並開源了其新一代文本大模型MiniMax-M2。該模型在全球權威測評榜單Artificial Analysis中總分位列全球前五、開源第一,與OpenAI、Anthropic、Google等美國閉源模型同台競技並不遜色。
11月6日,Kimi K2 Thinking模型的發布引發了海內外的關注,這款月之暗麵推出的開源大模型在跑分上超越GPT-5登頂大模型排行榜,其被傳言僅有460萬美元的開發成本和極其低廉的API更是讓動輒千億美元訓練成本的美國閉源大模型企業感到了切實的壓力。
11月12日,在專注於AI編程性能的Code Arena最新榜單上,中國AI企業智譜在9月發布的Glm-4.6模型和GPT-5,Claude模型等並列第一。
除了跑分外,中國模型也在應用層麵占據了包括美國在內的全球開發者心智。
今年五月,《日本經濟新聞》就曾報道,大量日本企業采用Qwen開源模型構建自己的模型和應用,Qwen已經成為了日本AI技術最重要的底座之一。
據Hugging face的統計,從曆史下載量來看,阿裏的Qwen的累計下載量在10月已超美國Meta公司旗下的Llama,是全球最受歡迎的開源大模型。
除了Qwen外,近期國外頭部AI編程產品Windsurf的最新模型SWE-1.5,被發現是基於智譜GLM-4.6定製開發的模型。
值得注意的是,Windsurf剛在今年5月被OpenAI以30億美元收購,一家美國公司不用自己母公司OpenAI的大模型反而選用中國開源大模型作為產品基座,代表了中國模型不再是性價比的選擇,而是物美價廉質優的行業首選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