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長文:曼達尼如何巧妙的分化瓦解紐約權力精英們的阻力,並最終獲勝(節選)#海外新鮮事##紐約[超話]##紐約#
紐約時報的長篇報道說,34歲的州眾議員佐赫蘭·曼達尼在民主黨初選中擊敗了紐約政壇的建製派,而他最終成功當選市長,是因為巧妙的化解了來自建製派各方的阻力。
民主黨6月初選結束後的清晨,佐赫蘭·曼達尼還在熟睡,他的電話卻已被打爆。
除了祝賀電話,也有一些令人不安的信號。
這位年輕的民主社會主義者剛剛擊敗前州長安德魯·庫莫,以驚人的速度和結果顛覆了紐約的權力格局,甚至連他自己也沒預料到。
城市權力機構的重量級人物紛紛致電曼達尼及他的小團隊,試圖補上此前寒暄介紹的空白,不過大多數人語氣並不友好。
“今天是紐約的偉大日子。”曼達尼26歲的政治顧問莫裏斯·卡茨在與房地產巨頭威廉·魯丁的通話中說。
魯丁停頓了一下,回道:“我可不這麽認為。”
在這個民主黨占絕對優勢的城市,初選獲勝者幾乎都會直接被視作下一任市長。但隻過了幾個小時,情況就已經很清楚:長期主導紐約的權勢人物和機構,把曼達尼的崛起看作是一場近乎敵意的接管,他們願意不惜一切代價阻止他。
庫莫的高級助手已經在致電工會和民主黨官員,敦促他們不要支持曼達尼。房地產圈的老關係開始遊說特朗普,希望白宮出手幹預。
億萬富翁金融家比爾·阿克曼在X上發出警告,稱“數億美元”將用於在11月打擊這位年輕挑戰者,“拯救我們的城市”。
曼達尼的政治崛起,或許會因他先前的表現而被銘記——那場充滿活力、突破規則的初選活動團結了布魯克林的新中產和皇後區的出租車司機,圍繞城市愈發嚴重的住房負擔危機和一位光芒四射的政治新星展開。
但他在本周二當選為紐約市第111任市長,更離不開隨後的那場同樣不可思議的幕後競選。在曼哈頓中城的高管辦公室和私人通話中,這位曾主張對富人征稅的左翼民粹主義者,用親和和克製的方式化解了美國一些最具權力人物的敵意。
他的成功軌跡令人瞠目結舌。今年年初,曼達尼的支持率隻有1%,和叫“其他人(someone else.)”的候選人持平。他自己團隊給出的勝率估計甚至不超過3%。幾乎沒有紐約人知道他的名字。
如今,34歲的他將成為一個多世紀以來紐約最年輕的市長,同時創下多個曆史第一:第一位穆斯林市長,第一位南亞裔市長,也可能是美國目前最有影響力的民主社會主義者。
這段曆程的敘述,基於紐約時報與曼達尼的高級顧問、盟友、批評者和對手的采訪,許多人為分享此前未公開的信息而要求匿名。
這最後階段的競選,是一場高空走鋼絲式的努力,一度麵臨崩盤風險。內部在對加沙戰爭和警務議題的立場上意見不合,而庫莫也巧妙地設法破壞他的局勢。
幕後過程包括,在中城一家酒店向州長霍楚道歉;在一次嚴重槍擊事件和著名房地產集團魯丁企業重啟聯係;與億萬富翁前市長布隆伯格的接觸雖未促成聯盟,卻爭取了寶貴時間;再加上一些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