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若爆發台海戰爭是數學問題?美媒:數量就是全部(圖)
據美國《國家利益》報道,美國防務分析人士卡齊亞尼斯撰文指出,如果中美之間爆發台海戰爭,那將不再是一場技術與理念的較量,而是算術題。
文章稱,中國殲-35A與殲-20戰機對美空軍有一個最大優勢——產量。
文章認為,中國在數量與產能上的優勢,已具備在戰場形成壓製的條件。而西方的輿論卻過度關注雷達反射麵積、發動機推力與隱身塗層,忽視了真正能決定勝負的變量——出動次數、補給速度、維修效率,而這些因素都可以被量化和計算。
文章的邏輯很直接:美國在技術上並不落後,但武力分布全球,距離遙遠,後勤和生產能力也並不突出;而中國的主場作戰優勢使其能集中兵力,縮短距離,加快輪換。
如果戰爭爆發,決定輸贏的不是某一款戰機更先進,而是誰在持續消耗中,能有更多的戰機更快地加入戰場。
美國如果繼續迷信技術參數,忽視數量與距離這兩個現實變量,最終隻會遭遇失敗。
文章就是把中美之間的交鋒具象化了,刨除了那些複雜的因素,隻說最底層的邏輯,就像做數學題,並不是說用一堆複雜方程計算出結果就能證明自己水平更高,真正需要解決問題的時候,簡單才更具實用性。

(美媒報道截圖)
中國在數字方麵的優勢,可以說是肉眼可見。
首先就是距離優勢,中國的所有空軍基地都在台海附近,殲-20與殲-35A可在防空體係覆蓋下作戰,不需要跨洋調動。
而美國若想進入戰區,要麽從日本、關島起飛,冒著導彈威脅,要麽從更遠的地區出動,需多次空中加油,成本與風險都非常大。
再一個就是防空體係的優勢。中國擁有層層疊疊的防空網,包括紅旗係列防空導彈、陸基雷達、電子戰節點和預警機係統,這些構成了一張大網,為戰機提供實時目標數據,使其可以不開啟雷達、降低暴露率。
距離的優勢還體現在後勤效率方麵。主場作戰意味著零部件、彈藥、燃料都可隨時補給,維修周期更短,戰機妥善率更高,即便有損失,也能快速補位。
文章強調,戰備就是王道,300架戰機中有七成能隨時出動,遠勝於150架中有六成能飛。而且如果你的戰機停在自家防空體係保護下,備件還能靠鐵路運來,而不是靠滾裝船漂洋過海,那優勢就更明顯了。

(殲-20)
另一個數學層麵的優勢在於中國造得快。
文章指出,中國五代機生產線在擴張的同時還在提速,這種速度本身就是戰鬥力。
造得快的意義不隻在於數量增加,還在於學習曲線的加速。每架新飛機下線,都能讓工廠在裝配、軟件加載、零件整合上更熟練,下一批次的生產速度與可靠性更高。而隨著產量上升,成本降低、妥善率提高,整體維護體係也更穩。屬於典型的複利效應。
曆史證明,產能就是戰爭的根基。二戰時期,美國以產量碾壓軸心國,蘇聯以坦克的數量彌補技術劣勢。
現在的局部戰爭依然適用這樣的邏輯,五代機是一種消耗品,而不是收藏品,再先進的戰機也不可能說起飛之後永遠不被擊落,而中國能以更快的速度補充損耗,就能在消耗戰中持續維持存在密度。

(殲-35)
更多的數量,還能帶來軟性收益。
文章認為,飛行員的經驗也能夠產生複利效應。
因為數量讓中國能夠在戰區維持高密度出動,從而獲得時間優勢,而時間的累積會沉澱為經驗優勢。
訓練再好,也不如真實戰鬥的飛行小時寶貴。若衝突持續數月,中國飛行員將反複經曆攔截、空中加油、電子幹擾,這些真實經驗會在整個部隊中迅速擴散,進而使得整體戰鬥力隨時間呈指數增長。
這是一種戰場學習機製,美國飛行員雖然有一部分參加過實戰,但遠程部署周期長、出動頻率低,其實也沒有在同一戰區積累過多高的經驗。
所以久而久之,中國飛行員會在熟悉的空域、氣候與防空環境中形成肌肉記憶,在戰場上的表現將會越來越好。
(殲-20)
文章最後總結稱,中國在五代機上傾注資源,可不是為了航展。工廠的生產節奏,本身就是政策信號。它在傳遞一個明確的信息,中國希望獲得一支數量更大、出動更穩定五代機機隊,中國並不需要在全球範圍與美軍隱形機數量匹敵,隻要在可能作戰的方向上占據數量優勢就行。
作者接著警告稱,如果美國仍舊習慣用單機性能去衡量殲-20和殲-35A,而忽略在戰區附近停滿機庫的隱形戰機數量,那就錯判了形勢,將會輸掉戰爭。數量不是全部,但在地理狹小、補給線短的戰場上,它幾乎就是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