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很多城市和地區已經根本不值得去旅遊, 全都複製變成了一個模樣,毫無文化,特色可言。
很多城市,根本不值得去旅遊
這個世界,越來越像一盤巨大的預製菜。
食材統一、調料標準、火候一致。
唯一不同的,隻是包裝袋上印的城市名。

我認為國內很多城市和地區,已經根本不值得,再去參觀旅遊了。
因為他們幾乎全都變成了一個模樣,毫無特色可言。
那些你能看到的、玩到的很多事物,在你本地居住生活的地方,就能享受到。
費半天勁去這些地方,純屬浪費時間和精力。
舉幾個典型的例子,過去幾年,大量的古城橫空出世。
每個古城裏麵,都有著相似的配置。
修街景、蓋古樓、掛花燈、裝雕花窗。
賣的全是千篇一律,從義烏批發市場出來的小商品:
扇子、佛珠、手串、風鈴、手鼓,還有各種寫著古風的塑料玩意。
裏麵尤其少不了,各種添加了科技和狠活的小吃。
空氣裏飄著,各種熟悉的古鎮味道。
烤冷麵、臭豆腐、烤麵筋、烤魷魚、炸土豆、肉夾饃……
古城隔壁,再配置上一模一樣的老街區、步行街、城隍廟、文創市集。
去各大商圈,你會看到,同樣在你家附近,就能看到的各種連鎖店:
XX鴨脖、XX奶茶、XX咖啡、XX廣場、XX牛肉麵……
走在路邊你還能看到,各種“想你的風吹到了XXX,我在XXX很想你”的招牌。
如果想買點城市特產、文創特產,回味一下獨有的城市記憶。
一看背麵的生產地址,原來是自家附近,半小時車程就能到的工業區生產的。
所以這是扯淡的城市特產。
每個新城,都在複製另一個新城的模式。
要用一個詞,概括總結這個模式。
那就非“預製”這個詞莫屬了。
預製城市、預製招牌、預製穿搭、預製街景、預製妝容。
除了當地的各種預製場景,還少不了個人各種各樣的預製旅遊規劃、預製旅遊路線。
不少人所謂的旅遊,完全就是預製菜的旅遊方式。
很多人出門的第一步,一定是打開各種APP,搜集各種旅遊攻略。
哪裏熱門地標一定要打卡,哪裏網紅餐廳一定要去吃。
哪裏一定要拍照,哪個角度拍得最好看。
完全就像預製菜一樣,食材已經加工好了。
到時候,你隻需要熱一熱、重複別人的路徑就可以了,你根本不需要有任何多餘的動作。
模板化地出行,模板化地活著。
到處都是城市的複製品、人設的複製品、夢想的複製品。
而這套模板的終極產物就是:預製人生。
預製的成功路徑,預製的標準答案,預製的理想模樣。
你甚至可以一眼看到某個人30歲、40歲、50歲時候的樣子。
因為他們從小接受最多的,就是各種預製思想、預製價值觀。
那麽從他們身上,也就根本不會看到,什麽個性化、敢於不同的影子。
所以現在真正稀缺的,是未經預製的自我。
預製生活,還有另外一些深層的根源:
安全幻覺、從眾心理、精神匱乏。
他們不去、不敢、不能思考“我是誰、我想要什麽、我想要去哪”。
隻想找一個能夠快速套用的模板,讓自己看起來有方向、有歸屬、有安全感。
但是這套模板,無非就是一款精神止痛藥,治標不治本。
當一座城市失去了靈魂,它不值得被走進。
當一個人失去了自我,他也不值得被認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