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講安世事件之後的中歐關係吧
其實馮德萊恩來中國之前,國內就已經定下中歐關係大基調了,就是歐洲無論被美國怎麽虐,最後都會和美國合流圍堵中國。當然了,從歐洲角度也是正確決策
馮德萊恩來中國隻是為了拿和美國談判的籌碼,沒拿到,當然也不會對中國有好臉色。安世就是中歐關係斷裂之後必然會發生的,隻是荷蘭傻,你看人家捷克,隻派個總統搞事,國家層麵上不動
但是基礎點
中國是全世界第二大市場
中國每年要有上千架飛機要替換
中國有廉價工業品原料
所以你能怎麽辦,就是盡量封閉自己的市場,然後不放棄中國市場,就這麽樣,沒錯的,中國也一樣。最後就是全球化貿易結束,各個貿易保護,然後歐洲生活成本增高,大家都難受
但是不要忘記,還有其他世界哪,這一點讓歐美很頭疼,歐洲工業高成本,就意味著把世界滾手讓給中國,所以貿易戰一開始,中國就說提高內需,就是考慮到美歐市場都會嚴重變小。
有人說,內需不可能提高,隻能說你的思維格局不夠,以前內需不高,是因為中國要彎道超車,提取了太多資金,搞的民虛不足,因為要考慮和美國的戰爭。9.3之後,戰爭的可能性在降低,但是市場沒了,國家就要考慮內需,並且以前行業卷就是為了擠壓歐美產業,現在市場都被保護,動不動50%關稅,搞行業競爭沒意義了,這時候就會考慮內需
加上中國負債率80%,加上地方政府負債,101%,美國聯邦政府負債就130%了,還沒算地方。中國必然會印發貨幣刺激經濟,其他前期小動作都做了,壇上反賊都忽略了,就是強行社保,人民幣升值,都是在考慮市場變小後,提高內需,輸出通脹的國策
這也是為啥老外紮堆去香港股市。早苗上台啥都沒幹,就一句印發貨幣口號,日本股市都上天了,中國股市遲早也得上天,具體進程要參照美聯儲
當然了,這是最壞準備,最大可能結局就是可能最後中美又合流,中國埋頭做小,繼續買美債,但是不買那麽多了,美國適度開放市場
美歐的問題是,看誰先挺不住。失去廉價原料,成本上升,市場變小,歐洲還要麵臨俄羅斯壓力,嗬嗬
最後說一句,美國很多事情其實要中國配合,本來美歐聯手打壓油價,但是最近被中國拚命購買把油價拖住了。
大宗商品操控也費力,前一段時間,美歐聯手操控鎳價格,結果中國下令讓BYD湖南鎳電池廠停產,鎳價一下子就崩盤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