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看到一組令人震驚的數據:打了近四年的俄烏戰爭,俄羅斯軍隊為此付出了28萬士兵的傷亡,而占領的土地僅有2500平方公裏。換算一下,平均每位陣亡士兵僅僅推動了不到一個足球場的距離,這哪能算是打仗,簡直是在用人的生命填坑。
更諷刺的是,就在10月26日,俄軍還向基輔投放無人機,101架無人機中有90架被攔截,最終隻炸傷了32名平民,連一個完整的軍事設施都沒能打中。再看看5月25日的那次大規模空襲,367架無人機和70枚導彈砸了下去,結果僅僅摧毀了一棟五層居民樓,造成4人死亡。很多網友調侃道:“現在俄軍的空襲聲,甚至比基輔的晚高峰堵車聲還要小。”
誰能想到,曾經被譽為“世界第二軍事強國”的俄羅斯,今天連炮彈都得靠外援。2025年初,朝鮮派出了1.2萬名士兵帶著600萬發炮彈支援俄羅斯,終於幫俄羅斯解決了彈藥短缺問題。雖然這些炮彈大多質量粗糙,啞火率高達10%,但數量龐大,每月產量達到100萬發,今年僅供俄羅斯使用的就有1200萬發。在哈爾科夫戰役期間,烏軍每分鍾就會受到俄軍50發炮彈的轟炸,烏軍士兵開玩笑說:“不用躲避,啞彈比真正爆炸的還多。”
即便朝鮮的“彈藥充足”,俄軍的戰術仍然停留在二戰時期。許多戰場上的士兵都知道,俄軍的進攻幾乎全靠“人海戰術”,一大群未經訓練的囚犯兵,拿著老舊的AK-47衝鋒,簡直就是“活靶子”。有烏軍士兵拍視頻表示:“有時一天能撿到十幾支完好的步槍,都是俄軍逃兵丟下的。”
但這並不完全怪士兵們沒有勇氣,俄軍的後勤實在差得可笑。戰爭初期,有一支數百輛裝甲車和坦克的車隊就因為沒有油和彈藥,變成了烏軍無人機的“活靶子”,無人機掛著手雷一枚接一枚地往下丟,像是在玩遊戲。到現在,這個問題依然沒有解決,前線的坦克經常會在半路“趴窩”,士兵們隻能靠老百姓的拖拉機把它們拖到目的地。
更糟糕的是,俄軍的指揮係統幾乎崩潰。經過三年的戰鬥,俄軍的軍官陣亡上萬人,剩下的官員大多是依靠關係上來的,或者不敢上前指揮。有被俘的俄軍士兵表示:“我們連排長一周換三個,誰都不知道該聽誰的,戰場上全靠瞎撞。”與此相比,烏軍的指揮係統像手術刀一樣精準——他們先派改裝的偵察機飛行2000公裏探測俄軍雷達,再讓導彈繞過防空攔截,最後無人機來收尾,一套組合拳下來,俄軍的防空係統幾乎無用。

最令俄羅斯尷尬的是,曾經的“軍工大國”如今連導彈都造不出來。西方製裁斷了芯片供應,導致俄軍導彈的合格率大幅下降,隻有60%左右的導彈能正常使用,這使得他們隻能從伊朗購買老舊導彈來彌補不足。而烏克蘭則情況截然不同,今年10月剛剛量產了“赫裏姆-2”導彈,彈頭重480公斤,射程1000公裏,莫斯科也在射程之內。澤連斯基還霸氣地表示:“以後打俄羅斯的腹地,根本不需要打電話。”
你能相信這些導彈是在地下車庫生產的嗎?俄軍在8月份將烏克蘭的兵工廠炸成廢墟,但烏方卻將生產線拆成模塊化小組,白天在居民樓的地下車庫造零件,晚上把這些零件運到郊區總裝,淩晨就能發射出去。更不可思議的是,生產材料也極為簡陋:慣性測量單元來自土耳其農用無人機,價格僅為800美元;彈頭引信是礦用爆破器改裝的,2000美元搞定;燃料則是用過期火箭彈的藥柱重新澆築的。網友戲稱:“這哪是導彈工廠,簡直就是‘戰爭版拚多多’,便宜又管用。”
雙方的耐力差距越來越明顯。俄羅斯方麵,前線每天都死上幾百人,國內抗議的聲音也越來越大,征兵站的鐵門都得焊上防止士兵逃兵。而烏克蘭卻越打越富:歐美日每年給1500億美元的援助,單憑歐洲的支持,烏克蘭能撐十年都不成問題。更關鍵的是,烏克蘭自身也能自給自足,除了導彈,他們的無人機也開始量產,成本不過幾百美元,卻能摧毀價值百萬美元的坦克。
現在的戰場已變成了“誰先撐不住” 的耐力賽。俄羅斯試圖通過人海戰術來取得勝利,卻忽略了21世紀的戰場規則——烏軍隻需一架無人機,就能摧毀一個補給點;一枚自製導彈,就能摧毀俄羅斯的煉油廠,短短三天內,俄軍的五座煉廠被炸得癱瘓,俄羅斯坦克的“油表”直接見紅。相反,俄軍的攻擊幾乎無法打到關鍵目標——炸電網,人家改成地下集裝箱;炸鐵路,人家用皮卡運輸物資;炸港口,人家在公路邊架導彈發射架,根本無法打擊到要害。
有軍事博主總結得很到位:“俄軍還在打20世紀的戰爭,拚人數拚鋼鐵;烏軍已經玩起21世紀的戰爭,拚精準拚創意。”28萬的傷亡,換來的隻有2500平方公裏的土地,這個賬怎麽算都是虧得徹底。曾經的“帝國鐵拳”,如今成了讓人唏噓的笑話。
別再迷信“大國必勝”了。戰爭並非比拚體積,而是比拚效率、比拚體係、比拚意誌。當你的士兵用血肉填滿戰壕,敵人的無人機卻已經從波蘭起飛,精準打擊你的補給點;當你的坦克在泥地裏拋錨,敵人的導彈早已鎖定了你的油庫。

這不僅僅是軍事差距,更是時代的差距。俄羅斯仍在打20世紀的戰爭,而烏克蘭已經進入了21世紀的戰爭模式。28萬人的犧牲換不來一場勝利,換來的隻是一個殘酷的真相:帝國的黃昏,並不是轟然倒塌,而是被一點一點消耗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