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船亞洲之行成果

特朗普2025年10月亞洲之行(馬來西亞、日本、韓國)主要成果

特朗普於2025年10月下旬開啟為期一周的亞洲之旅,先後訪問馬來西亞(參加東盟峰會)、日本(會見新首相)和韓國(參加APEC峰會),並在韓國與習近平舉行會晤。此次行程聚焦貿易談判、地緣調解和投資承諾,旨在緩解美中貿易摩擦並鞏固亞太盟友關係。以下是各站的主要成果,按國家分述(基於最新報道,行程於10月30日結束):

馬來西亞(10月26-27日,東盟峰會)

  • 泰國-柬埔寨邊境爭端調解:特朗普見證泰國與柬埔寨簽署擴展停火協議,結束兩國長達數十年的邊境爭端(涉及817公裏未劃定邊界)。此舉被視為特朗普“國際調解人”形象的亮點,他親自參與推動談判,並威脅中斷貿易磋商以施壓。
  • 初步貿易協議:與馬來西亞、泰國、柬埔寨和越南達成初步貿易框架,包括稀土礦產出口和關稅讓步。這些協議旨在為美中談判提供杠杆,避免中國主導東南亞稀土供應鏈。
  • 美中預備談判:美國財長斯科特·貝森特(Scott Bessent)和貿易代表賈米森·格裏爾(Jamieson Greer)在吉隆坡與中方副總理何立峰會晤,達成框架協議,避免特朗普威脅的157%對華關稅。

日本(10月27-28日)

  • 投資承諾確認:與新首相高市早苗(Sanae Takaichi)會晤,敲定5500億美元投資協議(涵蓋半導體、汽車和國防領域)。盡管首相曾威脅若協議“不公”則退出,但最終確認生效,強化美日供應鏈合作。
  • 貿易關稅調整:初步同意降低部分日本商品關稅(如汽車),換取日本增加對美投資。此舉緩解了特朗普上任後對日貿易赤字的壓力。
  • 戰略對話:討論台灣問題和對華遏製,特朗普重申“印太戰略”承諾,但未公布具體新舉措。

韓國(10月28-30日,APEC峰會)

  • 美韓貿易協議最終敲定:與總統李在明(Lee Jae Myung)會晤,完成長期談判的細節,同意15%關稅水平,並確認韓國對美3500億美元投資承諾(聚焦電動車電池和半導體)。協議於峰會期間生效,被視為特朗普“交易藝術”的成功範例。
  • 外交禮遇與象征性成果:韓國贈予特朗普一頂複製的古新羅王朝金冠及國家勳章,象征最高民用榮譽。李在明總統讚揚特朗普為“和平推動者”。
  • 對朝信號:特朗普表達重啟與金正恩會晤意願,但未有實質進展;同時討論朝鮮導彈威脅,強化美韓軍事同盟。
  • 美中峰會(10月30日,釜山金海國際機場):特朗普與習近平舉行時長約90分鍾的閉門會晤,這是特朗普第二任期內首次麵對麵接觸(上一次為2019年大阪G20峰會)。會晤氛圍友好,特朗普稱其為“12分滿分”(滿分10分),並表示“幾乎所有問題都取得進展”。 主要成果包括:
    • 貿易關稅調整:美方將對中國芬太尼前體藥物相關關稅從57%降至47%(具體為芬太尼關稅減半至10%),避免11月1日起額外100%關稅威脅。
    • 稀土出口放寬:中方同意暫停部分稀土出口限製(延後一年實施),解決美方供應鏈擔憂;特朗普稱稀土爭端“已解決”。
    • 農業采購承諾:中方同意恢複購買美國大豆及其他農產品,這是本季首筆采購,標誌貿易複蘇。
    • 其他領域:初步討論TikTok在美國運營豁免、船建造調查暫停,以及潛在的NVIDIA Blackwell芯片銷售。 雙方還觸及台灣、烏克蘭戰爭等議題,但未有具體突破;習近平強調“夥伴與朋友”關係,並敦促盡快落實後續工作。
    • 未來安排:特朗普計劃2026年4月訪華,習近平可能應邀訪美;雙方同意繼續高層對話。

整體評估

此次行程共促成多項貿易投資協議,總額超萬億美元,緩解了特朗普第二任期初的美中貿易緊張,並提升美國在亞太的影響力。美中峰會雖被視為“戰術性休戰”而非根本重置,但已注入穩定勢頭,避免新貿易戰升級

所有跟帖: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