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精心擘劃而非僥幸 ! “遠見、紀律、協調能力" 造就今日稀土壟斷
中國今日對稀土的掌控並非偶然,而是政府將產業規劃、國家資本與部分環境犧牲結合下用40年達成的戰略成果。中國稀土的優勢不僅在原物料層麵,更可藉掌控這項戰略性商品進一步主導綠色與數位經濟的金融架構。
在1980與1990年代,當西方紛紛關閉高汙染礦場並把加工外包到亞洲時,北京選擇反其道而行-補貼開采、投入國家資金於精煉與冶金研究、願為日後長期掌控而承擔短期虧損。等西方意識到自身的依賴性時,中國已掌控全球超過90%的稀土精煉與加工能力。
REEx的分析顯示,中國今日的主導地位不僅局限於原料階段,而是貫穿整個價值鏈。
.上遊(采礦):中國產出全球約60%的稀土礦石,透過像包頭市的白雲鄂博(Bayan Obo)礦區等多個一體化專案進行大規模生產,供應國內精煉商。
.中遊(分離與精煉):這是目前西方的關鍵瓶頸。中國北方稀土、中國五礦與中國南方稀土集團等國企掌控西方揚棄多年的精煉化學技術。
.下遊(金屬與磁鐵):全球逾90%釹鐵硼(NdFeB)磁鐵生產握於中國之手,這是電動車、無人機與國防電子的核心零組件。
主宰稀土產業不僅能握有外銷籌碼,還包括定價權、數據存取權,與製定全球技術標準的能力,這些優勢能滲透進所有依賴高端材料的產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