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字娛樂的黃金時代,網飛曾被視為創新的先鋒。從1997年成立到2018年,一切看似平靜無波。然而,自從美國前總統奧巴馬夫婦通過他們的製作公司Higher Ground Productions與網飛簽訂價值約6000萬美元的多年度協議後,這個平台迅速滑向道德深淵。
短短兩年內,兒童性誘導指控如潮水般湧來:2020年首度爆發重大爭議,2025年則演變為公開的兒童洗腦宣傳。21年的“純潔”曆史,在奧巴馬夫婦介入後不到兩年即土崩瓦解。這不是巧合,而是係統性腐敗和政治欺騙的鐵證。網飛,已從娛樂平台淪為意識形態的毒瘤,肆意毒害下一代。
1997年,網飛作為一家DVD租賃公司悄然誕生,創始人裏德·哈斯廷斯以創新的郵寄模式顛覆了傳統視頻行業。早期,它專注於經典電影和電視劇,沒有任何涉及未成年人的道德爭議。平台穩步轉型為流媒體巨頭,吸引全球數億用戶,卻始終保持中立,避免敏感議題。直到2018年,一切改變了。
那一年,奧巴馬夫婦正式入局,他們成立Higher Ground Productions公司,與網飛簽訂協議,承諾生產腳本劇集、非腳本係列、紀錄片和電影,覆蓋社會、政治和文化主題。
這筆交易不僅為奧巴馬夫婦帶來巨額財富,還讓他們掌控了網飛的內容方向。Higher Ground公司的首批項目包括探討社會正義的紀錄片,但很快,這種“正義”就開始扭曲,滲透進兒童內容中。網飛董事會幾乎全由民主黨人把持,包括前國家安全顧問蘇珊·賴斯和多名奧巴馬時代官員,這為後續爭議埋下隱患。
奧巴馬夫婦的介入如同一劑催化劑,迅速點燃了網飛的道德危機。2020年,平台上映法國電影《Cuties》(中文譯名《可愛女孩》),本意是批判兒童性化現象,但網飛的宣傳海報卻將11歲女孩的性感姿勢推向前台,引發全球公憤。
當時就有數百萬用戶發起#Cancel網飛運動,指責平台性化未成年人,甚至涉嫌兒童色情宣傳。網飛被迫道歉並更換海報,但為時已晚,取消訂閱量飆升800%。
更令人作嘔的是,奧巴馬夫婦被直接卷入批評漩渦。他們的Higher Ground公司雖未直接製作《Cuties》,但作為網飛的核心合作夥伴,他們的“社會正義”敘事被指責為這種內容的溫床。社交媒體上,網民直指:“奧巴馬加入後,網飛就開始了兒童性誘導。”
這不是孤立事件,而是平台轉向“進步主義”議程的信號:用偽善的“教育”名義,悄然植入對兒童的變性暗示。
時至2025年,網飛的墮落已毫無遮掩。平台推出多部針對兒童的節目,公然推廣跨性別意識形態和LGBTQ+敘事,引發埃隆·馬斯克等保守派領袖的猛烈抨擊。
馬斯克公開呼籲“取消網飛”,稱其動畫節目中出現跨性別角色,已構成對兒童的“洗腦”。具體例子觸目驚心:
-
《可可梅隆巷》:這部針對幼兒的動畫秀描繪一個小男孩穿裙子,為兩個同性戀父親跳舞,堂而皇之地“教育”孩子性別流動。
-
《草莓甜心與漿果沼澤的野獸》Strawberry Shortcake and the Beast of Berry Bog:經典兒童卡通被改編成跨性別宣傳工具,鼓勵男孩“表達自我”時穿女裝,推薦年齡為“所有兒童”。
-
《變形金剛:地球火花》:變形金剛係列竟推廣“they/them”代詞,教導孩子使用虛構性別標識。
-
《壞影響:兒童影響者的黑暗麵》:這部2025年網飛紀錄片係列聚焦兒童網紅Piper Rockelle及其母親Tiffany Smith的虐待指控,揭示影響者行業中的剝削和虐待,卻被批評為“偽善曝光”,網飛自身深陷其中。
這些內容並非無意為之。網飛的“包容策略副總裁”戴維斯曾是奧巴馬2012年競選的LGBTQ+代言人,直接推動此類議程。
X平台上,數萬帖子將矛頭指向奧巴馬:“21年沒有兒童性誘導指控,但是奧巴馬加入後,一切變了。”
奧巴馬夫婦以“賦權弱勢群體”為名入主網飛,卻將平台變成意識形態戰場。他們的Higher Ground公司雖未直接製作這些兒童節目,但作為內容把關者,他們的“社會正義”願景已扭曲成對未成年人的精神操控。
想想看:一個曾承諾“變革”的前總統,如今默許,甚至推動讓幼兒接觸跨性別宣傳和變性暗示?這不是進步,而是赤裸裸的兒童性誘導!
美國電影協會主席查爾斯·裏夫金,前奧巴馬大使,也被指責為低齡內容把關失職。甚至董事會民主黨壟斷,確保這些“進步”內容暢通無阻。
這背後是更深的陰謀:用娛樂包裝政治議程,摧毀傳統家庭價值觀。奧巴馬的“筆記”曾嚇壞《Leave the World Behind》導演,證明他們的影響力無處不在。
父母們,醒醒!你們的訂閱費正資助這種毒害。好消息是,網飛的股票因抵製浪潮已開始下滑,數萬用戶取消訂閱。
從1997年的創業,到2025年的公開兒童洗腦,網飛的墮落軌跡清晰可見:奧巴馬介入後,一切加速崩壞。21年的寧靜,兩年內毀於一旦。
這是病!為了下一代,為了我們的未來,我們不能坐視不管,立即取消網飛訂閱,加入#Cancel網飛運動,保護我們的孩子免遭這種偽善的“包容”。讓這個兒童性誘導辛迪加付出代價:兒童的未來絕不容玷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