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重視了, 有關部門急了,中國男人正在群體性的消極
有關部門急了,中國男人正在群體性的消極
需要重視了。
最近,有關部門發起全國性的挑動負麵情緒整治行動。
同時,網上也在流行各種所謂的男性社會學理論升級。
這些所謂理論的廣泛傳播似乎說明:
男人正在經曆群體性的消極。
疫情前後,我們可以看到男性總體心理狀態的變化過程:
焦慮——覺醒——消極。
2017年,房價翻番之後,男女對立興起,男人這個時候的心理狀態是焦慮,一方麵買房越來越難,另一方麵女性要求越來越高。但那個時候經濟還算好,在房地產泡沫下,男人搏一搏,還能迎娶小白美站上人生巔峰。
2023年,疫情結束之後,男人開始流行覺醒敘事,因為預想的經濟報複性反彈並沒有出現,各種內卷、降本增效、消費降級,經濟出現通縮跡象,男性這個時候開始傾向主動放棄責任或者說負擔,標榜躺平或者擺爛,鄙視一切舔狗行為。
2025年,通縮跡象三年後,不隻是年輕人,中年男人也有點扛不住了,社交媒體到處彌漫著消極的情緒,這些情緒還被總結成各種理論,幫助男人解釋自身的困境,同時鼓勵進一步放棄主動參與婚姻和家庭生活。
這三個階段男人心理的變化,是逐漸加強的,從底層邏輯來看,是經濟調整帶來的群體性陣痛,但是還有複雜的社會和技術原因。

簡單來說說。
1、經濟壓力帶來的無力感
這一輪經濟調整期很長,遠遠不是1998或者2008年的經濟危機可以比擬的:
全球債務周期進入不可持續的階段,進而引發了全球產業鏈和地緣的再平衡,國內隨著房地產時代的落幕,也已經開始了新舊動能轉換和經濟再平衡的新時期。
時代的調整,不是個人意誌能轉移的,這個陣痛,大部分人都要承受。
很可能是五年到十年,或者可能就是一代人。
年輕人的就業,中年人的負擔,老年人的養老,經濟的壓力越來越大,無力感也越來越強。
這是消極的主要原因。
2、社會期待帶來的挫敗感
雖然現在都說男女平權,但是傳統觀念裏,社會對男人的期待往往更高。
很多時候,女人比男人多了一條退路:
大不了就去嫁人。
男人沒有辦法,蕭山女婿也不是人人都願意當的。
社會對男人的期待包括:
事業、收入、婚姻、家庭、孩子、父母…
一個男人需要承擔起這些期待,才能是一個合格的或者說成功的男人。

這種成功標準的單一性:
背後其實也是社會兜底不足的表現。
在這一點上,日本平成一代其實幸福多了,他們雖然被認為是廢宅,即便活在二次元世界裏,但是很多人其實並不用為現實世界的生存發愁。
3、輿論下沉帶來的群體性
三年疫情,短視頻徹底爆發,輿論進一步下沉。
各種極端化的情緒開始充斥網絡,這裏不隻是經濟下行的原因,還是用戶結構變化的結果。
失意的人聚在一起,產生了共鳴,形成了信息繭房,進一步放大了消極的情緒。
還有算法推送的加持,當男人每天接觸的都是一種類型的內容時,他的觀念是會不斷被刺激和強化的,甚至演變成對一切事物都持否定態度。
實際上,現實生活中,情況並沒有那麽糟,但是大家在一起傾訴不滿,就容易造成預期的自我實現以及認知的自我閉環。
這些理論,可能就是這麽來的。
有沒有什麽好的解決辦法?
目前,有關部門在整治社交媒體,阻斷這種情緒的強化和認知的閉環,我覺得還是有必要的,當然這並不是治本之策。
根源在於經濟,重點在於社會。
一方麵,經濟調整期,還是需要托底和刺激,給年輕人就業,給中年人減負,給所有人預期。
一方麵,社會要加強兜底,不能把所有壓力都給男人,現在不是農業社會了,男人的體力優勢越來越小,需要關心男人的心理健康。
這個問題,需要重視了。
就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