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要從今年年初說起。因為肺部感染,Lily 的家庭醫生給她開了抗生素。服藥後,Lily的咳嗽明顯減輕,隨後的X光複查結果也顯示炎症消失。雖然看醫生很麻煩,整個過程足足折騰了一個多月,但畢竟病已經痊愈,Lily感覺一塊石頭落了地。 沒成想才過了兩個多星期,咳嗽又卷土重來,而且開始出現胃反酸。Lily再次聯係家庭醫生時,診所秘書說最早的預約要等一個月。無奈,她隻得去了一家無需預約的Walk in 診所。醫生檢查了她的喉嚨,說扁條體發炎了,然後又給她開了抗生素。Lily本想提醒他,自己有胃病,最近吃過抗生素,已經有胃反酸跡象,再吃抗生素是否需要同時服用抗胃酸藥物?可惜,她剛一開口說自己這幾天胃不舒服,醫生就不耐煩地打斷了她,說病人每次來看診隻能看一個症狀,胃的問題下次再來看吧。醫生一邊說,一邊站起來打開房門,Lily隻好起身離開。 事實證明,Lily的擔心是有道理的。這次服藥後,胃痛和胃反酸明顯加重,而且喉嚨奇癢難忍,咳到夜不能寐。她隻得又回到Walk in 診所,這一次,醫生倒是給她開了抗胃酸的藥物,讓和抗生素搭配著吃。 冬去春來,Lily的症狀不僅沒有痊愈,反而添了新毛病:鼻涕倒流。雖都不是什麽要命的大病,卻也折磨得她苦不堪言。咳嗽加劇,夜裏隻能半坐著睡覺,體重也下降了近十磅。去過一次醫院急診室,醫生轉介她去看耳鼻喉和腸胃科專家。Lily打電話一問,像她這種 “非緊急” 的病情,要兩個月後才能見到腸胃科醫生,耳鼻喉科更誇張,需要三個多月。恰巧她已經預定了回國的機票,與其在這裏幹等,倒不如直接回國內醫院就診。 回國前,Lily的家人已經幫她在一家三甲醫院做了網上預約。按照規定的時間到了醫院大廳,導診護士馬上走過來將她領到相應的科室。醫生聽她講了這幾個月的身體症狀,很快就開出了一係列的檢驗單:驗血、胸部CT、呼吸測試和過敏測試。 領完結果回診室見醫生,醫生告訴Lily,她的肺部依然有感染,但麵積不大,不用太擔心。按照醫生的說法,肺感染、胃酸反流、過敏性鼻炎引發的鼻涕倒流,這幾個因素相互關聯相互影響,才導致久咳不愈,需要多管齊下才能徹底治愈。醫生不僅給她開了抗生素和止咳糖漿,還要求同時服用抗過敏和胃動力的藥物。由於她的白血球很低,醫生還特意提醒她當務之急是要加強營養,提高自體免疫力。 服藥才一周,Lily的胃反酸和過敏性鼻炎就明顯緩解,咳嗽也逐漸減少。身體的好轉帶來了食欲的改善,按照醫生的要求,她一日三餐保質保量,力求把前幾個月失去的營養補回來,結果才半個多月,體重就長了好幾斤。我見到她時,距離她回國才剛滿一個月,她的白血球已經恢複正常,咳嗽也基本痊愈了。 自從孩子大學畢業,作為獨生女的 Lily就一直在猶豫:到底是該回國陪伴年過七旬的父母,還是幫老人移民到加拿大?這次的就醫經曆讓她對加拿大的醫療很失望,擔心年邁的父母萬一患病,在這裏得不到及時的治療,於是決定長期留在國內照顧老人。 聽了Lily的講述,我真心為她的康複而開心,也尊重她的人生選擇。回想她的整個就醫過程,有幾個疑問仍是百思不得其解。 第一,同樣的病,在中國隻需一個上午,看病、做檢查、看結果、取藥的過程就全部完成。而在加拿大,不僅每次預約看醫生要等待很長時間,還要另外跑幾趟分別去不同的地方驗血、做X光等檢查。更不要說結果出來後,還要等很多天才能複診和拿到處方藥。這種效率低下的就診程序到底有什麽意義? 第二,我們加拿大人常常為公費醫療而自豪,怎奈僧多粥少,很多該做的檢查卻很難排上隊。像這次Lily前前後後咳了幾個月,也曾要求做個肺部CT檢查和過敏測試,卻都未能如願。在中國就醫,她雖然是自費,但各項檢查非常及時,而且價格合理。所以,對於危急重症以外的普通病症,完全免費的醫療真的有必要嗎?如果像中國和其他一些國家那樣,適當的收一點費,是不是能減少醫療資源的濫用,也讓那些真正 有需要的病人能及早得到治療呢? 第三,很多人都對加拿大的醫生不滿,但在我看來,更需改進的是醫療體製。就好比這次,Lily被Walk in診所醫生告知 “每次就診隻能看一個病症” ,我相信作為受過多年訓練的醫生,他不會真的隻要“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但是,如果醫療製度規定是按病人的就診次數來給醫生付費呢?假如你是醫生,花十五分鍾給病人解決三個問題,和花五分鍾隻給病人解決一個問題收到的報酬都一樣,你會做出哪個選擇? 我覺得加拿大並不真的缺醫生,也不缺其他醫療資源,隻是沒有合理利用。可不可以把現有資源整合起來,建立一種類似於中國基層社區醫院的機構,專門醫治危急重症之外的普通病症?機構裏有數位家庭醫生和專科醫生,就診、驗血、影像檢查等都放在一起,病人隻來一兩次就能解決基本就醫需求。可以適當收一點掛號費,或者百分之幾比例的檢查費,哪怕每次看病隻收10元,也可以將一部分濫用醫療資源的人擋在門外。 這樣的基層醫療機構會在加拿大出現嗎?雖然希望渺茫,但我仍翹首以待。
中加就醫對比:加拿大折騰仨月不成,回國一周就解決
所有跟帖:
•
破唱片再放一遍: 所謂“免費”醫療是最貴的
-槍迷球迷-
♂
(214 bytes)
()
07/14/2025 postreply
12:49:13
•
有些美國醫生水平太差
-大洋bridge-
♂
(153 bytes)
()
07/14/2025 postreply
12:53:26
•
比“有些”多。
-Uusequery-
♀
(0 bytes)
()
07/14/2025 postreply
12:57:47
•
subject was abt ca drs, now you switchbacked to us drs
-internuts-
♂
(0 bytes)
()
07/14/2025 postreply
13:47:15
•
翻牆的不了解就別對比了。數年前在加拿大就見到朋友急診,除了預約,縣級小醫院和城市大醫院都在隨意看。亂編才會死守Wk. C
-絕對匿名-
♂
(0 bytes)
()
07/14/2025 postreply
13:35:59
•
you can tell a few of them living in china but spreading fak
-internuts-
♂
(74 bytes)
()
07/14/2025 postreply
13:53:20
•
yes they are unusally active desseminating hyperbole
-絕對匿名-
♂
(0 bytes)
()
07/14/2025 postreply
14:15:16
•
有本事show一下你的ohip 卡, 途聽旁說不要亂YY
-redpanda-
♂
(0 bytes)
()
07/14/2025 postreply
14:49:03
•
道聽途說比宣傳強。美加急症室看病要作各種檢查都有專人引導,結果自動匯總於急診醫生,哪像牆國病人亂跑一氣,醫生創收亂開一氣
-絕對匿名-
♂
(0 bytes)
()
07/14/2025 postreply
15:33:09
•
雖然同意樓主的最終結論,但對於這個病例,從文中看中加兩國醫生診斷和用藥並無什麽不同。估計還是到了中國脫離了過敏源。
-hkzs-
♂
(33 bytes)
()
07/14/2025 postreply
13:5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