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的以伊戰爭,正演變成一場消耗與意誌的較量。在美方不直接介入的前提下,未來10至15天是關鍵。
“經濟學人”雜誌報道,從曆史背景看,伊朗與以色列曾在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前維持盟友關係。
兩國皆非阿拉伯國家,皆在敵意環伺的區域內建立自身國力,並在對伊拉克的飛彈攻擊中形塑出各自的軍事戰略。
伊朗在1980年代的兩伊戰爭遭伊拉克飛彈轟炸,最終促使何梅尼簽署停火協議;而1991年波斯灣戰爭期間,伊拉克強人海珊也對以色列發射飛毛腿飛彈。這段曆史遺緒塑造了雙方的戰備模式。伊朗建立起由利比亞與朝鮮協助啟動的龐大飛彈產業,一年可生產上千枚飛彈,並將濃縮鈾設施深埋地底。
以色列則投注重金建立“鐵穹”等飛彈防禦係統,引進具遠程打擊能力的美製戰機,並要求新建住宅必須設有強化防空設施。
如今,雙方武器庫全麵啟動。戰爭初始48小時內,伊朗發射約300枚飛彈與150架無人機攻擊以色列,多數遭美以聯軍攔截,但仍有數發命中特拉維夫及海法煉油廠,造成至少14死。雖實際毀損低於預期,經濟代價卻十分龐大:自2023年10月反擊哈瑪斯以來,以色列四處征戰軍費總支出已達850億美元,這還沒把伊朗算進去,對伊朗作戰每日3億美元。

伊朗方麵,據以軍估算,開戰時擁有約2000枚可打到以色列的飛彈,雖部分被摧毀或發射,但仍能維持夜間打擊。戰況若擴大,伊朗仍可能對以色列造成重大傷亡或打擊關鍵設施。然而,伊朗本身麵臨更高程度的設施損耗與經濟壓力,黎巴嫩真主黨已被重創,國內也瀕臨不穩。以色列近期還轟炸兩座伊朗民用燃料廠,企圖進一步削弱其經濟命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