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這一生要怎麽過?

來源: 2025-05-19 00:18:31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百竹談今論古之十五
2025/5/18

最近微軟編外了6000員工〔2〕,不乏之前忠心耿耿幹了25年的功臣,不由得想起了《紅樓夢》裏秦可卿托夢給鳳姐兒的故事,她說有一個對付政治風雲莫測、家族前途未卜的萬全之策:在祖宅附近購置田產,萬一官場玩敗被抄家,祖宅的田產是不入官的,這樣相當於在烈火噴油、官運亨通時建立起一個財富的蓄水池,敗走麥城時還可以有退路。

大部分的人,即使藤校畢業,也不過是平平凡凡地過一生,年輕的時候容易被大眾傳媒忽悠,也被自身所處的人文環境教化,形成一定的世界觀、行為模式,那位48歲生日被裁的老員工,如果知道25年之後會被裁,他還會每周工作60小時,包括節假日、甚至帶病堅持工作嗎?“曾經,他因為修複了一個價值數百萬美元的重大漏洞而獲獎”[7],一旦性價比不合算,公司立馬裁人沒商量,也許正因為他任勞任怨、能者多勞才能在微軟幹25年,否則更早走人?也許是。那麽,有沒有什麽破解之法呢﹖這,取決於你個人的追求是什麽,如果是榮譽感、是他人的認可,那就去大膽地在欲海利波中勇敢地衝浪吧!如果把工作看作是一份賺錢的工具,就要小心翼翼地審時度勢,暗中守住自己的底線: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如果每周工時超時,壓力太大,要及時止損,暗暗找新工作;其次不要自作多情地做一些額外的工作去提高效率,因為效率提高之後多出來的時間你還要去做別的工作,而不是可以休息,即使有獎勵,也不足一補償自己的付出,而且招人妒忌,筆者的認識的西人就是將手工勞動自動化17年之後敗走麥城的,工作中不喜歡就不必去拍馬屁,但是不樹敵很重要,既然IT行業是青春飯,就要把握好,擇良木而棲,工作之餘做自己想做的事——旅遊也好、豪車也罷,隻要是在自己的能力之內,就去享受,不要等,因為那個完美的時候永遠都不會到來——等你財物自由了,也許你沒有體力了、或者沒有興致了、或者……,還有一點,那就是要買房,至少有一棟自住房,如果有餘力,再買一點投資房,如果怕麻煩,可以雇人打理,這樣在四、五十歲被裁時,還有一個蓄水池,可以選擇找一個輕鬆的政府工,也可以將房地產變現提前退休做自己想做的事。

最近看了楊絳寫的關於她的三姑母楊蔭榆的文章[3],也重讀了魯迅的《記念劉和珍君》[1],魯迅寫到
  ‘但段政府就有令,說她們是“暴徒”!

      但接著就有流言,說她們是受人利用的。’

曆史驚人地相似,如果將劉和珍改成蔣捷連,這篇文章同樣適合於六﹒四,難道這63年就沒有什麽變化嗎?相同的是學生不滿於現狀,遊行示威,被政府射殺,政府為了將其血腥行為合理化,將學生汙為暴徒,受反動勢力利用。忽然之間覺得劉和珍死得不值,也覺得楊蔭榆死得不值,死於俄烏戰爭的彭陳亮們[4,5]不值!也許劉和珍們應該聽楊蔭榆的勸導,即使她的目的是為了維護將她安置到校長位置上的段祺瑞政府,在學校好好讀書。中國之所以挨打,難道不是工業製造不如列強嗎?從大的、國家層麵說國民隻能退而結網,努力學習﹑迎頭趕上;從小的、個人層麵而言,有了一技之長才可以安身立命。被無辜射殺於己於國皆無益。至於楊蔭榆,國共軍隊都沒有抵擋得住日本人的入侵,在那種情景之下以生命譜寫文人的義,雖然讓人起敬,但是因為她的生命並沒有換來侵略者的收斂,不由得想如果她轉移至內地,於國於她也許更有益。

盧梭的《孤獨的散步者的遐想》[6]寫於1776-1778年間,充滿著他的憤怒和委屈,他之所以受到打壓,是因為他的主張動搖了神權和王權,如果他能意識到這些,就不值得去悲憤地申辯了——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挑戰既成秩序的思想在當時都受到過不同程度的打壓甚至屠戮:英國作家Thomas Hardy《德伯家的苔絲》就有一段Tess繈褓中的兒子即將死於疾病,因為是未成年的她被雇主的兒子強奸之後的孩子,沒有由牧師主持受洗,她在極度的焦慮中自己在家裏模仿牧師主持了孩子的受洗儀式,讓弟弟妹妹們參加,天亮過後她又虔誠地、急切地谘詢牧師:“這和你主持的受洗是不是一樣的?”精彩的是Hardy這樣寫:

“看到自己的本職工作被沒有專業技能的顧客們拙劣地完成了,出於一個生意人的本能,他想說不一樣,但是這個女孩子的端莊的氣質結合著她聲音中奇異的溫柔讓他有著一時高貴的衝動——或者說經過十年辛勤勞動將技術性的信仰嫁接到真正懷疑論者之後的內心僅存。在他的內心,作為人的他和作為傳教士這個職業的他在劇烈鬥爭,作為人的他取得了勝利。

  ‘我可憐的孩子,’他說,‘是一樣的。’”

[10]此書發表於1891年,將牧師作為一個職業,而不是人與上帝溝通的人間代表來敬拜確實是有點離經叛道,難怪當時受到了嚴厲的審查。由此可見一千五百多年來教會的灌輸將人的思想禁錮到什麽程度﹗牧師同樣是人,為什麽他能與上帝直接溝通而我就不能?如果他可以,我也可以,我為什麽需要他的認可?英國作家David Herbert Lawrence的《查泰萊夫人的情人》中有一段對話,康斯坦絲(Constance)的丈夫——準男爵克利福德·查泰萊(Clifford Chatterley)因在一戰中負傷而下身癱瘓,Clifford說如果Constance能給他一個兒子,他就能把他培養成一個貴族繼承人,於是Constance就說:“那麽貴族並不是由血緣決定的囉?!”

這些書一點一點地讓我們思考,讓我們去質疑數千年來灌輸給我們的那些思維定式——宗教、文化、習俗、意識形態等等;如果仔細看看古今中外的曆史、文化、宗教、文化、習俗、意識形態等等,可以看到它們相同的一點:人都想過得好一點,物質上的滿足還不夠,還要有精神上的滿足,比如對他人的支配感、對他人的認可的渴求,這些可以通過控製資源、威逼利誘來達到,處於劣勢的人要聯合大眾上位,必然會控訴當政的失道,必然會彰顯自己的得道,一旦上台,必然會鳥盡弓藏、兔死狗烹。

俄烏戰爭,本質上是烏克蘭上層無法共享利益,歐美上層拱火,削弱、箝製俄國上層的利益爭鬥,與你我無幹,實在無法理解去參戰的中國人。美國總統川普多次說澤連斯基是最成功的推銷員,每次都拿走數億美元,如果你以為那1700多億美元的援助都用在抵抗俄國上那就太天真了,應該有相當大的一部分被美、烏的上層鯨吞了:美國的部分應該是以高價訂單的形勢給與大的財閥集團——武器、物資、服務(比如通訊),因為美國的法律、媒體監督,至少從表麵上查不出來;至於烏克蘭的部分,技術含量就要低些,當初老蔣得到的美援,很多不也進了以四大家族為代表的上層的腰包?有一個詞形容這個現象——“腐敗”。你還會去為這些上層去打仗嗎?雖然被媒體包裝成正義與邪惡、專製與民主的戰爭。

如果《刑場上的婚禮》中的周文雍、陳鐵軍沒有犧牲,他們能活過延安整風、反右、文革嗎?他們的後代能活過六﹒四嗎?他們如果知道後來的事件,還會去慷慨就義?由此可見當初可以拋頭顱、撒熱血的正義之事,隔著曆史的長河回望,也許是助紂為虐之事,但在此時此刻的人如何有那樣的睿智來識別呢?其實任何利益衝突——美國的南北戰爭、中國的解放戰爭,捕獵時人多力量大,分豬肉時則是人越少越好,結果永遠都是少數統治多數,所以,不必去送死,人的一生要如何度過,沒有標準答案,取決於個人,求仁得仁,人畢竟是感情的動物,如果從動物的角度來看,就應該活下去,最大限度地繁衍後代,然而這是多麽地了無生趣啊,如果你喜歡轟轟烈烈地生、悲悲壯壯地死,那麽就像周文雍、陳鐵軍那樣地活吧;如果你看穿了統治階層玩的把戲,不去當炮灰和棋子,比如關露,避開那些噪音和陷阱,審時度勢,做自己喜歡的事,那就像楊振寧那樣地活吧。

 

1.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reference-books/luxun/09/015.htm
2.https://www.cnbc.com/2025/05/13/microsoft-is-cutting-3percent-of-workers-across-the-software-company.html
3﹒https://www.sohu.com/a/523292591_121124350
4﹒https://zh.wikipedia.org/zh-cn/彭陳亮
5﹒https://zh.wikipedia.org/zh-cn/趙睿_(僱傭兵)
6﹒https://zh.wikipedia.org/zh-cn/一個孤獨漫步者的遐想
7﹒https://www.wenxuecity.com/news/2025/05/16/126167601.html
8﹒https://www.wenxuecity.com/news/2025/05/13/126163755.html
9﹒https://en.wikipedia.org/wiki/德伯家的苔絲
10﹒《德伯家的苔絲》第十四章結尾。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