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吉爾和羅斯福的destroyers-for-bases deal
這是二戰時,歐洲除了英國已全麵投降或淪陷時剛就任英國首相的丘吉爾和美國時任總統羅斯福做的一筆交易:英國以出租給美國海外領土99年換來了美國50艘一戰時代老舊驅逐艦。丘吉爾答應這個交易時備受英國人的非議,認為他出賣國家利益隻為討好美國。在此之前丘吉爾用幾乎卑微的措辭懇請羅斯福總統出借驅逐艦,羅斯福是以反戰的政策競選成功的,一直想以中立國家的姿態置身於二戰之外,所以他不敢輕易幫助英國,因為一定會遭到國會的反對,而且看到德國的所向披靡,給出去的東西一定是有去無回的,這個賠本的買賣美國更是不會做。所以當時美國提出的交換條件是丘吉爾聲明保證當英國投降或淪陷時一定要把所借的驅逐艦想辦法歸還給美國或移交給盟國,那時候哪還有什麽盟國,比利時已經投降,法國投降也是分分鍾的事。丘吉爾斷然拒絕了這個要求,一是他曾經要求法國做同樣的承諾,法國海軍淪陷時並沒有遵守承諾,差點就把所有強大的海軍軍艦拱手送給德軍。二是,也是最重要的這樣“未戰先敗”的聲明將會極大打擊英國國民的士氣,不利於與德對抗。後來由於美國看到英國是德國納粹征服歐洲後可能跨過大西洋直奔美國而來的唯一屏障時,才主動再次提出交換籌碼,就是這個destroyers-for-bases deal。除了租借土地,美國還要求英國要抵抗侵略到底,不能象法國一樣輕易投降,這也才有了丘吉爾著名的演講“We shall fight”:
We shall fight on the beaches, we shall fight on the landing grounds, we shall fight in the fields and in the streets, we shall fight in the hills; we shall never surrender, and even if, which I do not for a moment believe, this island or a large part of it were subjugated and starving, then our Empire beyond the seas, armed and guarded by the British Fleet, would carry on the struggle, until, in God's good time, the new world, with all its power and might, steps forth to the rescue and the liberation of the old.
當時很多美國人反對羅斯福這樣做因為違背了反戰中立的原則。丘吉爾也並不是象很多人認為的那樣始終如一的硬漢,在靖綏派不斷的施壓、勸服,甚至以辭職的威脅下,在歐洲所有的國家都屈服於德國納粹的overlordship下,也在丘吉爾自己對自己的自我懷疑下,在自己的遠征軍不得不從法國撤出的事實麵前,他幾乎就要走向和希特勒簽訂和平協議的地步。在這種情況下他不能不答應美國的要求,也正因為這招冒險的一箭三雕的成功,讓他成為了書寫曆史的人。然而,也許也因為有這筆交易,他沒有去參加羅斯福的葬禮。
一個人能成為書寫曆史的人需要運氣,那什麽是運氣呢?所謂運氣就是和他們的才能相匹配的時代。在眼下這個既然贏不了就沒資格談道德和正義的時代,澤連斯基是不可能有這個運氣的,是生不逢時,投降似乎是唯一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