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不難找到原書內容。這14個謬誤不像是來馬斯·索維爾《社會正義謬誤》
核心主題:“社會正義”到底是什麽,該如何思考和對待這個問題。
謬誤一:「機會均等謬誤」:自然不平等是比較小或者比較基本的;人為設置的不平等才是最嚴重的不平等。如果機會真的是平等的,不同種族的表現就應該一樣。應該追求「機會均等」。
事實是:
1.自然不平等,比我們想象的要大得多。我們觀察到的那些各族群不成比例的現象,其實是最自然的現象。族群跟族群本來就不一樣,都是各自有各自擅長的項目。
2.自然環境不是平等環境,地理環境就是特別不平等的因素;有些不平等的因素是生理性的;有些不平等是一出生就決定的;還有些不平等純粹是因為曆史上的偶然因素,是曆史路徑依賴。
3.這些既不是永久的不平等,也不是全麵的不平等。在這個局麵下是優勢,在下一個局麵就可能是弱勢,如果你把視野放大,你會發現每個族群都有自己擅長和不擅長的項目。
4.我們似乎應該關注動態的、全麵的平等,而不是在每個細小領域要求絕對平等。
謬誤二:「種族謬誤」:如果一個種族的整體表現不夠好,那就要麽是因為這個種族基因不行,要麽就是因為這個種族受到了係統性的歧視。為啥黑人的境遇不好?因為黑人被白人歧視。我們要給黑人補償。
事實是:
1.住在哪裏,比遺傳更能解釋智商差異。來自閉塞山區的白人群體,在智商測驗中的得分就跟黑人一樣低,甚至可能比黑人更低。
2.智商不是由少數基因決定的、特別容易回歸均值,再加上環境的影響也很大,種族不存在決定性的天生智商。
3.事實上「單親家庭」這個因素,比種族因素更能解釋貧困。有很多別的因素比種族因素更能解釋種族的差異,而且一個種族內部的差異比種族之間的差異更大。
4.讓社會自發演化更安全,反對激烈的人為幹預。
謬誤三:「無知之幕」:用給一個虛擬遊戲設定規則的方式,理性推導出來社會正義,才能保證客觀、才可能是真正公平的。
事實是:
1.真實社會不是遊戲,沒有外部程序員能隨意輸入設定 —— 要說安排,隻可能是政府來安排。而這就意味著為了達成這樣的社會正義,必須把更多的權力交給政府。政府權力擴大在任何時候都是危險的,因為政府一定會亂作為,個人自由一定會受到破壞。
2.很多學者研究的都是「可欲性」,也就是“什麽樣的社會局麵是我們想要的” —— 而不是「可行性」,也就是那樣的社會局麵到底有沒有可能實現。
謬誤四:「貧富差距增大」:測量貧富差距的標準方法是看基尼係數,更直觀的辦法是考察少數富人拿走了全社會多少財富。這個截麵數據告訴我們:過去這幾十年間,美國的貧富差距正在越來越大,「社會不公平」問題非常嚴重。
事實是:
1.美國所謂的貧富差距遠遠不是把人分成了“窮人”、“富人”兩個互相隔離的階層,而是大多數人都拿過低收入也拿過高收入。
2.截麵數據證明高收入者現在賺錢越來越容易了 —— 這可能是因為科技進步讓知識變得越來越有價值。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人與人之間絕對的貧富差距拉大了 —— 因為你也可以進入高收入圈層。
3.美國*家庭*收入增長的確停滯了,但是要考慮到,美國家庭變小了。每個家庭的平均人數在下降,但人均實際收入增長了51%。
4.跟自己比,美國窮人不是絕對的窮人;跟外國比,美國窮人絕對不是窮人。
5.現實是美國社會雖然有很多問題,但是並沒有*那麽*不公平。
謬誤五:「追求社會正義」:可欲性不是利益計算那種工具理性,而是價值觀的感召。提供可欲性,就是社會正義的意義。既然老百姓渴望正義,政客為了凝聚權力就必須推動正義。大家要一起努力建設。
事實是:
1.各方對“什麽是正義的”有完全不同的看法。各方都認為這個局麵是更加正義的,但是對實現這個局麵的可行性有不同的看法。
2.以社會正義為出發點、號稱為弱勢群體辦事的經濟政策,最終結果恰恰傷害最大的就是弱勢群體。經濟學家早知道這些,可是老百姓一直被情緒愚弄,政客一直借此爭取更多權力,結果就是同樣的劇情反複上演。
謬誤六:「棋子謬誤」:對待貧富差距問題,解決方案是劫富濟貧、價格管製政策、設定最低工資。政策製定者把別人都當成了可以隨意擺弄的棋子。
事實是:
1.價格管製隻會打亂供需關係,讓生產者不願意多生產,於是導致商品短缺,市場會被大大破壞。而種種打著社會正義旗號實施的經濟政策,大多收獲的是讓社會更不正義。
2.有了最低工資法,那麽企業主再雇傭不熟練工人就沒意義了。於是年輕人失去了打工機會。最低工資法降低了歧視的成本。
3.支持劫富濟貧的老百姓容易被情緒驅動。真正的棋子其實是老百姓:因為當你被某種情緒驅使的時候,你沒有自由意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