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裁中國三蹦子,讓美國恐慌的是什麽?
先說個黑色幽默:美國本土造的低速車,價格夠買三輛五菱宏光。我查過德州某車企的財報,他們生產的同類型高爾夫球車,生產線工人時薪38美元,光是保險杠成本就抵得上一輛中國整車的海運費用。中國三蹦子賣到美國的到岸價也就800美元,加上300%關稅還能比本土產品便宜一半,換你是農場主怎麽選?
這次製裁最魔幻的,是美方把三蹦子歸到“低速載人車輛”(海關編碼8703.10.5030)。這品類原本針對的是社區巡邏車、度假村觀光車,結果中國廠商硬是用農用三輪車的底子,卷出了能拉三頭牛、續航60公裏、車鬥還能秒變燒烤架的怪物。洛杉磯港口的報關員跟我吐槽:“現在每十個集裝箱就有一個裝著紅色三輪車,車把上還掛著義烏產的塑料中國結。”
白宮說這是“保護本土產業”,可美國低速車企業自己都心虛。佐治亞州某車廠總監在聽證會上支支吾吾:“我們主要客戶是高爾夫球場,和中國農用三輪車根本不是同一賽道...” 這話倒沒說錯,畢竟沒有哪個美國車企會研究怎麽在車鬥裏裝豬飼料槽,或者給輪胎加防陷泥設計。
真正戳到痛處的,是中國人把工業品做成了快消品。山東某三輪車廠老板跟我說,他們接到美國訂單後的標準操作是:抖音刷個改裝視頻,三天出設計圖,七天試生產,海運到岸價比美國廠家的模具費還低。反觀美國本土企業,改個車燈造型要走六個月合規流程,等新車上市中國同行都迭代三代了。
這次初裁的127%-478%傾銷稅,本質上是對中國製造業效率的恐慌稅。但製裁真能攔住三蹦子嗎?深圳海關數據說,今年前五個月通過轉口越南的三輪車暴增270%,墨西哥華雷斯城的組裝廠連夜擴招流水線——全球化這把牌,美國人越打越發現規則早被重寫了。
要我說,美國農場主們現在最該擔心的,不是買不到中國三輪車,而是過兩年得從墨西哥進口“墨版三蹦子”,車頭還得印著“Hecho en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