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巳之變

己巳之變又稱後金攻明京畿之戰,是1629年(明崇禎二年、後金天聰三年)十月至1630年(明崇禎三年、後金天聰四年)正月,在明朝與後金的戰爭中,後金大汗皇太極率軍突襲北京以及明軍阻擊後金軍的曆史事件。

1629年(明崇禎二年、後金天聰三年)十月,皇太極率軍號稱10餘萬,避開寧遠、錦州,分兵三路從龍井關、洪山口、大安口突入關內,攻占遵化(今屬河北),直逼京師(今北京)。明廷急令各地兵馬馳援。督師袁崇煥統領諸路援軍,阻後金軍於廣渠、德勝等門外。皇太極進攻受挫,遂施反間計,中傷袁崇煥。援軍軍心動搖,總兵祖大壽還師寧遠。皇太極乘機夜襲盧溝橋,斬明軍副總兵申甫以下約7000人,繼而擊敗明援軍4萬於永定門外,明總兵滿桂,孫祖壽戰死。1630年(明崇禎三年、後金天聰四年)初,皇太極東進,連克數城,分兵駐守遵化、灤州(今河北灤縣)、永平(今河北盧龍)、遷安(今屬河北),自率主力返回都城沈陽。

 

其實,在近代國共內戰的時候,也有類似的戰例。

1947年春,劉鄧大軍北渡黃河後,蔣介石認為已將解放軍驅過黃河,在建立所謂的“黃河防線”後,再難南渡,從而敢將原用於對付劉鄧大軍的王敬久集團調用於山東戰場。國民黨這種兩翼進攻、中間防禦、狀如啞鈴的戰略體係,正利於劉鄧大軍中間突破,一舉扭轉戰局。正是在這種背景下,5月4日,中央軍委改變計劃,決定由劉伯承、鄧小平率晉冀魯豫野戰軍獨立經營中原,並提出出大別山的可能。

1947年6月30日,劉鄧大軍強渡黃河,發起魯西南戰役。隨後,毛澤東又指示陳賡、謝富治集團渡黃河南進,向豫西、陝南、鄂北進擊。至此,排除了劉鄧大軍出豫西的可能。8月上旬,劉鄧大軍自魯西南向大別山躍進,開始了國共內戰的曆史性轉折。

 

如何看待這些戰例呢?

首先,這是弱者的戰法,不是正合,而是奇襲。其次,戰場屬於外線作戰,非內線。以前都是明軍攻打遼西,1629年後,攻守之勢異,至少是對攻了。劉鄧大軍挺進中原,也是將戰火引入國統區。

一支弱旅,千裏奔襲,速度是關鍵。同時,要看到,這隻部隊之所以被稱之為弱旅,主要是為了速度而舍棄了重裝,但戰鬥力和戰鬥精神是不容小覷的。誰會派一支一打就散的弱雞去千裏突襲呢?這支部隊也許攻城能力弱,因為缺乏重裝,但野戰能力必是上乘,是一支久經戰陣的精銳。

 

評論一下這次的烏軍越境作戰。

俄軍也許能憑借堅固的城防守住大城市,但如果出城野戰,這支烏軍是完全不懼的。這其實也是目前俄軍和烏軍的現狀。陣地戰,烏軍弱一些,俄軍人多勢眾,槍多炮多。運動戰,野戰,烏軍要強許多。從曆史上看,終歸是野戰強的一方勝。

劉鄧千裏奔襲,是建立大別山根據地,在國統區紮一根釘子,威懾南京。

皇太極千裏奔襲,不是建立根據地,異族他鄉,他沒有群眾基礎。他就是劫掠。通過不斷的劫掠,充實自己的戰爭能力,削弱對方的戰爭能力。

我想,以後烏軍的越境突襲會越來越常態化。

這就像撩妹,第一次上床比較難。有了第一次就常態化了。

至於,到底是劉鄧模式,還是皇太極模式,還有待觀察。

俄烏戰爭是一場長期戰爭,一城一地,一村一落的得失完全不必太在意。它比的是彼此的戰爭能力的此消彼長。當俄羅斯靠烏克蘭的邊境兩三百公裏內都成了戰區的時候,莫斯科的精英與民眾,就會感到疼。否則,驅使偏遠地區的少數民族充當炮灰,他們是不會在意的。甚至於有可能暗中得意。

金朝當年也隔三岔五地去蒙古減丁,直到鐵木真的崛起。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