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回聲報:蘇聯的二次死亡
作者:回聲報 東歐與近中東國際事務部記者伊夫·波爾蒂永
普京將俄羅斯視為蘇聯地緣政治集團的接替者和複興人,然而在蘇聯解體的32年之後,俄羅斯已不再具有前蘇聯各個加盟共和國所在區域的主導性軟實力,也不再具有該區域的主導性軍事力量。目前,各前加盟國正與俄羅斯愈發疏遠,而俄羅斯對烏克蘭的入侵,則加速了這個蘇聯繼承者的第二次崩解。
波爾蒂永隨後在內文分析指出,雖然本次的帝國潰敗並沒有1991年那次來得那麽突然,但的確是像1991年那樣,潰敗得堅定而紮實。他引述法國國際關係研究所相關區域專家塔蒂亞娜·卡斯圖耶娃·讓的觀點稱,這就好像是1991年的延續: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之前,莫斯科和周邊的前蘇聯共和國之間暫時存在著一種妥協,但這並不意味著其中沒有模棱兩可的誤解、甚至是怨恨。這種猜忌與怨恨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受到磨損、愈發粗糙。當普京決定入侵烏克蘭的時,俄羅斯和前蘇聯成員國之間的這些雖然存在卻不怎麽防事的裂縫變成了鴻溝,俄軍的入侵向這些國家的人民和領導人表明,弗拉基米爾·普京有多麽不關心、不尊重受到條約保護的鄰國的主權。更為直觀的是,華約時代莫斯科的衛星國當中,已有14個加入了北約。
波爾蒂永斷言,無論戰爭最終的結果如何,莫斯科已經丟掉了烏克蘭。烏克蘭人民大概需要許多個世代才能原諒克裏姆林宮犯下的罪,並已幾乎完全切斷了和這個曾是其第一貿易夥伴國的貿易往來:如今的俄烏雙邊貿易額是2014年的十五分之一。更重要的是,烏克蘭戰爭打破了世界第二軍隊(排除核武器)的神話,莫斯科一年內在烏克蘭損失的人數是持續了10年的阿富汗戰爭的4倍。
在俄羅斯帝國的西南側翼,格魯吉亞爆發了反對現政權的示威活動。抗議者們揮舞著歐盟藍星旗幟,認為格魯吉亞和歐洲同命運,更認為格魯吉亞不必再留在克裏姆林宮的軌道上。波爾蒂永引述一份民意調查,稱85%的格魯吉亞人支持加入歐盟和北約,大部分受訪的格魯吉亞人還對俄羅斯2008年奪取南奧塞梯和阿布哈茲地區感到怨憤。此外,去年 9 月,莫斯科對其盟友亞美尼亞的呼救置之不理,讓阿塞拜疆在強大盟友土耳其的身後,僅“被譴責了幾句了事”。種種這般,都加劇了俄羅斯在其勢力範圍內的名譽掃地。
俄羅斯帝國西南側翼上,摩爾多瓦也開始鬆動。2021年摩爾多瓦迎來了一位親歐洲的高層,但為了不激怒莫斯科,摩爾多瓦當時稱不考慮申請加入北約。即便如此,莫斯科還是對摩爾多瓦進行了一番敲打,警告它“不要重蹈基輔的覆轍”,同時將供應給摩爾多瓦的天然氣減半,以示“訓誡”。而今,基希訥烏正在考慮申請加入北約。波爾蒂永感慨稱:“克裏姆林宮的行為就像一個毆打妻子的丈夫,對妻子提出離婚感到驚訝不已”。
俄羅斯傳統的“中亞後院”則似乎在經曆嚴峻的“蘇伊士時刻”,失去在歐亞大陸僅存的霸權。克裏姆林宮曾經是該地區的“教父”,但現在,它既沒有錢,也沒有影響力。哈薩克斯坦總統托卡耶夫在去年夏天與普京四目相對,公開表示不讚成入侵烏克蘭;2021年夏天以來,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之間不間斷爆發士兵衝突,往常隻需要一皺眉就能擺平的莫斯科,這次卻沒有扮演調停人的角色。
除了軍事方麵,如今的俄羅斯還麵臨著重大的地緣政治障礙:30年來人口數量停滯不前,經濟缺乏多元化,出口極度依賴原材料......以市場匯率計算,俄羅斯國民收入僅略高於西班牙,因此不再對中國或歐盟構成壓力。在西方的製裁之下,俄羅斯石油幾乎找不到除了中國和印度外的出路,而這兩國則對俄羅斯石油進行大力壓價。
法國國際關係研究所相關區域專家塔蒂亞娜·卡斯圖耶娃·讓指出,俄羅斯手裏仍然有幾張王牌:一個是油氣能源,一個就是武器出口。另外俄羅斯在電力、通訊、甚至食品甚至出租車服務方麵對區域國家的影響力仍然穩固,這種依附關係仍然存在。“這就是為什麽在聯大譴責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之際,隻有摩爾多瓦和格魯吉亞這兩個國家敢於投票支持…而且沒有其中任何一國對莫斯科實施經濟製裁”。在不與俄羅斯決裂的前提下,這些國家正溫和緩慢地尋找其他替代關係。
波爾蒂永最後總結認為,克裏姆林宮20年來為反轉曆史而夢想的“2.0版蘇聯”注定要失敗。俄羅斯將不得不學會在沒有附庸國的情況下活下去,而這並不一定對其繁榮或安全有害,就像其他的前殖民大國所領悟到的一樣。但被保護起來的克裏姆林宮之主仍然對曆史有著不同的解讀,並堅信,蘇聯的終結“是20世紀最大的地緣政治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