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彈劾大戲本周公開秀” 民主黨能否拉特朗普“下馬”?(圖)

來源: 上觀新聞 2019-11-12 10:24:39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3629 bytes)
本文內容已被 [ 上觀新聞 ] 在 2019-11-12 07:15:31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最近一段時間,隨著幾位關鍵證人的閉門證詞公之於眾,圍繞美國總統特朗普的彈劾調查明顯升溫。而接下來幾天,特朗普將麵臨更灼熱的“炙烤”。13日和15日,美國國會眾院將舉行兩場公開聽證會,三名美國國務院官員將麵對電視鏡頭發表有關“電話門”的證詞。

“特朗普彈劾雪球會發展成雪崩嗎?”《洛杉磯時報》設問。分析人士指出,彈劾調查背後,是兩黨為大選選票上演的“激烈攻防”——民主黨的策略是“揪辮子”,想把證人提供的細節炒作放大,翻揀出新線索,為幹擾特朗普選情“加料”。共和黨的策略則是“攪混水”,將特朗普與一連串譴責證詞“脫鉤”,並把矛頭轉向調查民主黨總統競選人拜登及其兒子亨特。

英國廣播公司(BBC)指出,在民主黨與共和黨“針尖對麥芒”的現狀下,中間選民或兩黨溫和派的搖擺空間正在迅速消失。這場拉鋸戰無疑將進一步加劇美國的政治極化。

“一部大片”

美國國會眾議院議長佩洛西9月24日宣布啟動眾議院對特朗普的彈劾調查,起因是一名情報界人士匿名檢舉特朗普7月在同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通話時要求對方調查拜登父子,並以向烏方提供近4億美元的軍事援助作為“利益交換”。民主黨指責特朗普濫用職權謀求私利,尋求外國勢力幹預明年美國總統選舉。特朗普則堅稱子虛烏有。

對於眾院的彈劾調查,白宮稱“不合法”“程序不正當”,明確表示拒絕配合。10月31日,眾院投票通過一項關於彈劾調查程序的決議案,標誌著彈劾調查由閉門階段轉向公開階段。

美國國會眾議院情報委員會主席希夫6日表示,眾議院情報委員會將於13日就針對特朗普的彈劾調查首次舉行公開聽證會。證人分別是美國駐烏克蘭臨時代辦威廉·泰勒和負責歐洲和亞歐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幫辦喬治·肯特。此外,美國前駐烏克蘭大使瑪麗·約萬諾維奇將於15日在國會公開作證。以上三人均在10月參加過眾院閉門聽證。

美國財經媒體CNBC稱,聽證會將以眾議院情報委員會主席、高級成員以及證人的致辭開始。之後將進入90分鍾的質詢時段,民主黨人和共和黨人各占一半。希夫和委員會最高共和黨眾議員努內斯可以利用這段時間詢問證人,或指示委員會的律師提問。90分鍾結束後,希夫將決定是否需要進行更多問答。如果這一環節啟動,議員們每人有五分鍾提問。

聽證會將被現場直播,屆時證人的證詞和答問無疑將成為美國輿論關注的焦點,也將成為美國民眾茶餘飯後的談資。“隻要美國人打開電視,看第一個小時,他們就會聽到很多,”一位民主黨消息人士告訴CNBC,“接著每場聽證會的第一個小時,都被設計成‘一部大片’。”

幾份證詞

美國老百姓確實有理由相信這是部“大片”,因為就在剛剛過去的幾天,彈劾大戲已經上演了不少“引人入勝的劇集”。

最為媒體津津樂道的“劇集”,莫過於眾院最近公布的10多份調查證詞筆錄。它們來源於先前赴眾院閉門作證的重要證人——包括泰勒、肯特、約萬諾維奇,以及美國駐歐盟大使戈登·桑德蘭、前白宮助理菲奧娜·希爾、國家安全委員會成員文德曼,等等。

他們都說了些啥?不妨簡單了解一下:

泰勒在324頁的證詞中表示,特朗普政府把澤連斯基公開宣布調查拜登父子等作為美方撥付一筆對烏軍事援助款的條件。特朗普政府經由常規外交渠道和“非常規渠道”處理烏克蘭事務。

“非常規渠道”由特朗普私人律師魯迪·朱利安尼主導,成員包括美國政府前烏克蘭問題特使庫爾特·沃爾克、美國駐歐洲聯盟大使戈登·桑德蘭和能源部長裏克·佩裏。

泰勒告訴調查人員,他“明確了解”調查拜登之子供職的能源企業是烏方獲得美方軍事援助的前提。桑德蘭曾告訴他“一切取決於澤連斯基宣布調查”。泰勒認定,調查那家企業的目的是曝光拜登的“黑料”,以幫助特朗普連任。

外媒稱,相比泰勒的證詞,肯特和約萬諾維奇的證詞威力沒那麽驚人,但也會“像手榴彈一樣炸響”。

肯特在證詞中提到,按照他的理解,特朗普希望澤連斯基公開說將調查拜登父子以及2016年民主黨人郵件遭黑客竊取一事是否關聯烏克蘭,以換取美方“解凍”軍事援助。約萬諾維奇則在證詞中說,自己去年底首次得知朱利安尼插手美國對烏克蘭政策。多名烏克蘭政府官員當時提醒她,朱利安尼與時任烏克蘭總檢察長有聯係。

美聯社評論,泰勒、肯特、約萬諾維奇三人都是在封閉環境下作證的,但都對特朗普政府的行動做出了非常一致的描述,證詞具有可信度。尤其是泰勒如果在周三公布他“細致入微的筆記”,將為撲朔迷離的“電話門”事件提供更多可信細節。

相比上述三人,被疑為“非常規渠道”成員的桑德蘭的證詞,則被認為是彈劾調查中最有力的供述。他在5日公開的一份補充證詞中更正先前說法,改口承認曾經告知烏克蘭官員,要想得到美國對烏克蘭軍事援助,需要用調查特朗普競選對手交換。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研究所美國政治研究室主任張文宗表示,從多份閉門證詞反映的一致信息來看,外界很有理由懷疑特朗普動用了“杠杆”進行政治運籌。給不給烏克蘭軍援,與烏方啟不啟動對拜登父子的調查之間,極可能存在關聯。隻是,坐實特朗普“罪證”的“實錘”目前似乎還沒被拿到。

在張文宗看來,彈劾調查的公開化對特朗普構成一定打擊,從民調上可見一斑——支持彈劾調查的受訪者比例在增大(9月份為49%,10月份達到58%),甚至支持彈劾的比例也出現小幅上漲。“這表明確實對特朗普構成比較大的壓力。” 美聯社同樣認為,公布的證詞削弱了特朗普的“防禦”。之前,他堅稱自己與烏方通話內容“無可指摘”。

把“灰”描“黒”

麵對民主黨咄咄逼人,特朗普以及共和黨也不是吃素的。美國國家公共電台說,共和黨人的“紅牆防禦”(共和黨的黨色是紅色,標誌是大象)已然築起,他們祭出四招。

第一招,公布通話記錄。9日,特朗普表示,白宮12日將公布他同烏克蘭總統通話的第二份記錄。其潛台詞不言自明:提前向民眾做個交代,實情就是這些,別信聽證會上的胡言亂語。

第二招,禍水引向拜登。共和黨議員們從程序上動手腳,要求眾院情報委員會將拜登之子亨特、“電話門”匿名檢舉人等加入質詢名單。特朗普敦促指認這位舉報人,並說他能夠與舉報人對質,但遭民主黨人拒絕。根據美國法律,政府內部指控不法行為的舉報人的身份受到保護。

第三招,指認證詞紕漏。共和黨人試圖削弱證人的說服力。他們指出,這些證人最確鑿的信息來自間接渠道(來自桑德蘭或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官員),而不是來自與特朗普、朱利安尼或白宮辦公廳代理主任馬爾瓦尼等關鍵人物的直接對話。

第四招,白宮增派人手。為應對彈劾調查推進,白宮預期強化通信小組實力。特朗普的“盟友”、佛羅裏達州前總檢察長帕姆·邦迪和財政部前發言人托尼·薩伊格預期進入這一小組,協助應對今後幾天可能發生的狀況。

分析人士指出,從表麵上看,彈劾調查是民主黨議員要徹查特朗普為達到個人目的所犯的“違法行為”,但實際上是兩黨瞄準明年總統大選而展開的一場政治博弈。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研究員袁征說,在這場博弈大戲中,民主黨目前掌握主動權,邏輯嚴謹地推進攻勢。

在袁征看來,一開始民主黨人沒把期望值定得那麽高——他們知道把特朗普搞下台難度很大,彈劾案被參院審議通過幾無可能。而且他們心裏沒底,不清楚證人們能否“抖出”具有說服力的猛料。因此民主黨起初隻是閉門調查,連程序也沒走。但隨著越來越多證詞被收集,民主黨認為特朗普對烏交往存在“灰色地帶”,有“不占理”的地方。而10月底彈劾調查程序決議案通過,也讓他們可以放開手腳推進調查進程。隻要不斷有新爆料產生,就能製造輿論聲勢搞臭特朗普(民主黨恰恰善於借輿論大做文章),讓共和黨在選戰中“持續掉血”。

反觀共和黨,袁征認為它沒有太好的反製手段。“唯一令特朗普欣慰的是,大選在即,共和黨同他利益綁定,共同進退。除非有特別重大的定罪特朗普才會被拋棄,但可能性很小。”

張文宗認為,麵對民主黨“揪辮子”,共和黨將繼續為特朗普保駕護航。保護性舉措除了已經采用的要求質詢拜登父子及匿名檢舉人,還會翻出舊賬,將矛頭指向前國務卿希拉裏和民主黨全國委員會等。主要策略就是“攪混水”,將特朗普與一連串譴責證詞“脫鉤”,並把公眾注意力引到同樣備受質疑的拜登兒子身上,為特朗普解圍。

極化加劇

接著的彈劾調查大戲會怎麽演?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提供了一份民主黨人的時間表。

在15日的公開作證結束後,18—22日預計繼續舉行聽證會,前國家安全委員會俄羅斯事務顧問蒂姆·莫裏森等人可能出席。此外,尚未公布的餘下幾份閉門證詞筆錄,也可能在下周擇機發布。

11月最後一周,美國將迎來感恩節。眾院情報委員會將利用這段時間完成一份報告,詳細說明他們的調查結果和建議。

在委員會報告完成後,眾議院司法委員會將帶頭推動彈劾,時間節點可能是12月的第一周。民主黨消息人士預計,該委員會可能在那周舉行公開聽證會,並於12月第一周或第二周就彈劾條款進行投票。按照這一進度,眾議院將在12月16日那周舉行全體投票。需要注意的是,眾議院民主黨人對具體的時間框架持謹慎態度,並為改變時間表留出充足空間。

張文宗認為,民主黨下一步調查想實現三個目的。其一,通過公開的證詞來繼續強化他們已經得出的結論,就是特朗普濫用權力,打擊競爭對手。其二,持續塑造不利於特朗普的輿論,出台詳細的支持彈劾條款的報告,從名譽、支持率上打擊特朗普。其三,為正式的彈劾做必要準備,可能在聖誕節前後就彈劾條款投票。

張文宗說,彈劾調查使支持特朗普的人更加支持特朗普,他們認為特朗普受到政治迫害,受到建製派攻擊。而民主黨選民會更加堅定地支持民主黨,他們認為特朗普這樣一個“有汙點”的總統確實應該下台。由此加劇美國的政治極化和鬥爭,讓美國的選民更加分裂。袁征同樣認為,彈劾鬥爭加劇兩黨分歧,互不妥協將成常態,就重要政經問題的相互合作將被擱置一旁。

外媒指出,一場曆史性的政治衝突正在上演。在民主黨與共和黨“針尖對麥芒”的現狀下,中間選民或兩黨溫和派的搖擺空間正在迅速消失。在彈劾調查的喧囂中,兩黨競選人就醫保、控槍、移民、生態等民生議題發出的聲音也將被“淹沒”。選舉過後,遺留的隻有黨派爭鬥、“否決政治”帶來的深深困擾,而給民眾留下的則是不滿和無奈。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