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麵讀了喬安娜兄寫的《中秋月》,再次理解詩中有畫的意思,對比一下,覺得這兩首詩的畫麵感不如《中秋月》具體。
前麵讀了喬安娜兄弟姐妹寫的《中秋月》,再次理解詩中有畫的意思,對比一下,覺得這兩首詩的畫麵感不如《中秋月》具體。
然後請教chatgpt, 它舉了幾個詩中有畫的例子: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發現,他的前三行,每一句都可以成為一副很具體的畫,不需要讀者想象,直接就把人帶入畫中。類似廚師做飯或者畫家作畫,前三句先做好了成品,最後一句來個,不錯吧,隨便用啊。
比較喬安娜這兩首,發現和王維的詩還是有點差距,雖然差距也不是很大。
想了半天,為什麽呢?覺得可能這兩首詩的畫麵還存在於作者的心裏,但是並沒有變成很具象的畫麵呈現給讀者。比如月臨軒,到底是什麽隻有作者自己知道。讀者沒有能力想象。
類似食材,這首詩裏的食材(春雨杏花,桃紅蕉綠)還都是原始材料,沒有加工成具體的成品給讀者,也許在你心裏有圖像有成品,但是沒有給我們讀者呈現出具體的形象。皆舊識,俱清歡,也似乎過早引入了詩人自己的感情,而沒有變成畫,讓讀者欣賞先,而是自己享用了。
所以,我還是更喜歡這首《中秋月》
今夜的月
像民國穿素色旗袍的閨秀
將銀梳篦別在雲鬢邊
桂香浮動時
她解開了發髻
任青絲瀉作千裏霜
每一縷都係著遙遠的
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