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說簡中圈
周末有事,所有沒能回複大家的評論。剛才看了一下,很有意思。
看到某種傾向,就是大家都有自己對簡中圈的理解,也就是這個定義大家沒能統一。台灣都統不過來,一劍我也沒力氣在定義上做文章了。抄一段老朋友傳人同學的:
---------------
是這樣,那個詞是個“標記”。如同任何標記,都有局限。我的理解,“簡中圈”與“醬缸”有相當程度的內含融合。而此刻,所有曆史性“醬缸”的“醬料傳承者”都用簡中表達自己的意見。所以,“簡中圈”這個標記可以是有的放矢。“醬缸”呢,是幾千年皇權文化的負麵積累,包括等級、崇拜權力、鄙視弱勢、大一統、迷信而反科學、特色國學、內卑外亢…….可能還有許多,劍兄會比我更理解。
但是,這種標記,在運用上,單一的有的放矢較好。就是說出一個事情是如何特色的“等級、崇拜權力、鄙視弱勢、大一統、迷信而反科學、特色國學、內卑外亢”等,然後說這是“醬缸”而“帶醬者簡中”的一個外顯,不是說“簡體中文”本身。畢竟,像王小波王大腕等前輩寫過許多可傳世的作品,都是用簡中寫出來的,語言本身不是問題,而是那後麵沒去幹淨的皇權積累。
具體到走廊,我沒徹底取樣,但是認為是土豆把此概念最先引入的。土豆每篇文章,都有些具體的事兒要說,應該沒有用“簡中圈”而“圈入”所有的簡體中文文字。
“中國文化”往前走,“皇權思想”必須批評。因為此刻那個思想的語言載體是“簡中”,批評那個“圈子”裏一些現象是個躲不過去的坎。
不過,我更傾向用“醬缸”,而不用“簡中圈”,因為標誌本身不是很明確,每次用一個詞要附帶好幾百字的前言,有些累,*_*。
劍兄周末愉快。
-------------------
很清晰,傳入同學理解的簡中圈就是“醬缸”,雖然傳人同學說了一些醬缸的特征,但還是沒有定義醬缸。
但是,你雖然不知道醬缸是啥,但你能從醬和缸知道那東西不好,很臭。
簡中圈更加直白,你不能說這東西和簡體中文沒關係。換一個,我說一個“法文圈”,你能說這個和法語沒關係?你能說這東西其實說的是英國人某種落後思想。
再比如,“東北老爺們”,你能說這個概念說的不是東北男人,所指的其實是廣東哪裏市井小腳女人的守舊群體。
還有,我說“澳洲老鍵”,其實我說的不是文化走廊上的老鍵,我說的是茶壇的為人父同學。
AI時代,我們有個好老師。Chatgpt同學告訴我們什麽是簡中圈:
-------
你好!你提到“簡中圈”,這個詞語通常指的是“簡體中文互聯網圈”,也就是使用簡體中文(主要是中國大陸用戶)為主要交流語言的網絡社群或文化圈。這個圈子在內容創作、輿論風向、審美風格、網絡用語、政治氛圍等方麵,與其他中文圈(如繁體中文圈、港台、海外華人圈等)有著比較明顯的差異。
---------
就是“簡體中文互聯網圈”啦,這圈裏包括老鍵,傳人,土豆,陶三,多瑙,還有一劍同學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