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木有文化談 equity

來源: 2025-09-21 13:38:16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木有文化最近寫了三篇談 equity 的帖子, 我特別喜歡他的視角.

這是他的三篇帖文連接 :
 

篇一用經濟學方法,先區分社會服務提供方 supply 和接受需求方 demand. "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有兩類角色:一個是服務的創造方 和一個是服務的消費方。。。"接著提出, 因服務供方的安全,質量,人命關天,不能隨隨便便推行平等政策 :"在消費方,還可以講Equity. 在創造方講 Equity, 非蠢即壞。"  本人孤陋寡聞,第一次看到用 supply/demand 方法和概念談論 equity,  提出在供給端 equity 萬萬不可行。

篇二從社會心理學角度, 探討 倡導支持 equity 的原因。"左派曬道德,右派曬原則,中間派曬冷靜。美女曬顏值,富人曬財富,都是為了證明自己有那麽一個方麵,有哪怕一點點的過人之處。。。你把這個訴求想成‘存在感’也行. "  按照馬斯洛心理學, 存在感也算人的天性,人內心 關注 社會、希望自我被社會認可,以及希望被社會需要.  "存在感" 恰如其份地解釋了 DEI 站在“道德製高點” 及由此帶來眾人仰視, 被社會需要, 道德優越感。

 篇三 用法律人, 政治學人的視角和概念, 看 equity 引出的權力製約問題. 這一篇, 讓我想起了一句冠冕堂皇, 卻讓人毛骨聳然的話 : "以革命的名義".  原文 : " 即便社會/政府為了結果平等把美女分給我,你有什麽資格強求劉亦菲會願意跟我?"   個體追求平等結果時,稀缺品比如劉小姐為什麽必須接受 equity 的擺布,服從社會和政府公權力的支配, 做 equity 的犧牲品 ? 這裏所質疑的, 是推行 equity 過程中, 社會/政府權力邊界在哪裏, 是對大政府, 惡政府的及時警覺和嚴肅發問.

通過這三篇, 木有文化展示了如何從不同視角,用不同概念, 對同一個 equity 課題進行分析討論. 很有意思。
 
木有文化有才, 跨學科人才, 涉足經濟學,法學, 政治學,心理學,社會學.... ; 有文化, 而不是木(mei)有文化.

木有文化說 篇三是 equity 最後篇, 以後不再談 equity 。這太可惜. 希望木有文化繼續研究,繼續分享高見。DEI 的幽靈還在遊蕩,木有文化仍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