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趙拙/問號哥網友的回複(四)實踐的意義

來源: 2025-08-29 08:19:17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趙兄說,再高明的理論,如果不能在生活中實踐,不也就是一場風花雪月的空談。我深以為然,基督教和佛教的淨土宗,在宗教實踐上,我個人認為各方都有可以借鑒的地方。
 
基督教的新約,不講律法,即不講戒律,基督教沒有佛教實踐中的戒定慧裏的戒。因為耶穌指出,整個律法的精髓在於愛神和愛人,愛是律法的根本和最高總結。所以,人以這個標準,在根本上就知道該幹什麽和不該幹什麽。而不用設定所謂的條條框框,最終變成律法主義。基督徒的宗教實踐核心可以概括為“信、望、愛”,這是從聖經經文提煉出來的(哥林多前書13:13:“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愛,這三樣,其中最大的是愛。”)
 
耶穌對他說:“你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神。這是誡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愛人如己。(馬太福音 22:36)“因為全律法都包在‘愛人如己’這一句話之內了。(加拉太書 5:14)
 
基督教講愛,佛教講慈悲。我個人的理解,是一個意思。但在聖經新約裏,愛雖然被反複重申,但我認為比較零散。我試著總結為三個層次。這三個層次可以大約對應佛教的三種慈悲,即1,眾 生緣慈悲,2. 法緣慈悲, 3. 無緣慈悲。
 
第一個層次: 愛自己的父母伴侶子女,親朋好友。從親緣關係開始的愛,也是我們凡夫俗子最自然的愛。對於與我們沒有關係的人會有憐憫,但範圍有限,程度有限。
 
你們若單愛那愛你們的人,有什麽賞賜呢?稅吏不也是這樣行嗎?(馬太福音 5:46)
你們若單請你弟兄的安,比人有什麽長處呢?外邦人不也是這樣行嗎?”(馬太福音 5:47)
 
顯然,在實踐層次上,這不是耶穌所要求信徒的層次。耶穌要求的是更高的層次。
 
第二個層次,是在這個基礎上,更多的傾向於利他,但對於付出,可能還有功利的目的,比如給自己積攢功德,雖然基督教沒有功德這一說,但有些信徒認為好行為會有好的獎賞。有期待回報的愛,有目的的愛。總之是在利己基礎上的利他。
 
“你施舍的時候,不要叫左手知道右手所作的。”
善行不應是帶有為自己博名聲,博好處功利色彩的行為。當然,應該也不是為自己積累善業而做的。所以耶穌要求的,是更純粹的善和愛。
 
第三個層次,是無條件的利他,即無條件的愛。‘愛人如己’
 
這個應該就是最高層次的善/慈悲/愛。這個層次的愛是超越種族,親緣,國家,信仰的純粹的利他精神。隻有到了這個境界,才能“愛你們的仇敵”。這個層次,應該是類似特蕾莎修女,聖方濟各這樣的“聖人”達到的層次。當然,一些信徒可能默默的踐行並未張揚,一些善並非都要轟轟列列。
 
在路加福音中,一個律法師問耶穌說,做什麽才能得到永生。耶穌問他律法如何說,律法師答說要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神。又要愛鄰舍如同自己。耶穌說,你這樣行就必有永生。律法師又問,到底誰是我的鄰舍。
 
正巧,美國副總統萬斯在采訪中也提到了相同的概念,“基督教有一個概念,就是愛你的家人,愛你的鄰居,愛你的社區,愛你的同胞,在這之後,優先考慮世界上的其他人。”顯然,這是第一個層次的愛,以自我為中心畫的一個圈,然後逐步擴大。這個概念的核心就是自我。MAGA運動的核心就是自我優先和利己主義。所以,新教宗回應道“JD Vance 錯了:耶穌並沒有要求我們對他人的愛進行排序”
 
耶穌用一個故事回應了律法師,說一個出門的猶太人被強盜打劫打的半死扔在路邊,一個祭司看見了,走開了。一個利未人看見了,也裝沒看見。而一個撒瑪利亞人看見了,不但替他包紮傷口,帶到店裏照看,還為他付錢。在這裏誰是那個鄰舍呢?律法師說,是憐憫被害者的撒瑪利亞人。
 
撒瑪利亞人不被視為正統猶太人,所以在耶穌的時代,撒瑪利亞人被猶太人視為邊緣人士。然而,猶太人在危難的時候,本族祭祀利未人沒有伸出援手,反而是猶太人歧視的對象搭救了他。所以耶穌在這裏所指的“鄰舍”是不分親緣,種族,甚至國別的人。我個人的理解,上帝的天國是不會有種族主義,民粹,粉紅,MAGA的存在的。
 
 很慚愧,很多人都在第一個第二個層次苦苦掙紮,本人也一樣,遠遠達不到第三層次,但希望能在有生之年,能在第二個層次上做好並盡可能的接近第三個層次。
 
基督教的宗教實踐基本都是靠社會實踐展開的,通過人與人的交往,通過個人生活處境的變遷來修煉“信靠”,“信心”,“盼望”, “愛”。一個是與神的關係,一個是與人的關係。而其他的宗教儀軌儀式部分反而是最簡單的。這就是為什麽我說世上的苦,樂都是修行的工具。世外不是修行地,世間才是。避世不是修行,入世才是。保羅說“我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道怎樣處豐富;或飽足,或饑餓;或有餘,或缺乏,誰是誰在,我都得了秘訣。” (腓立比書 4:12)
 
修行這個事,從來應該沒有一蹴而就的,這是我的感受。進一步退兩步,都有可能。淨土信仰雖以“稱名念佛”為根本,但也有至誠心深信心回向發願心的說法,這是類似去惡向善自利利他的信心和善願,還有輔助禮拜,懺悔,觀想的一些形式。在這些實踐上,可以說兩教是非常的相近。但人性和自我這個東西,不太好戰勝。大家都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