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趙拙/問號哥網友的回複(二) 關於佛教輪回觀的疑問

來源: 2025-08-25 11:06:28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宇宙微塵
 
我的這些觀點,隻代表我在學習中的一些思考和想法,即使有評價和比較,也是我個人的認知,按趙兄的說法,有得罪的地方,希望不要介意。
 
根據佛教的說法,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甚至三界都是眾生“共業”而來,那麽顯然在輪回出現以前,眾生就已經存在了。至少,眾生的“意識”就已經先於三界存在了。根據十二因緣理論,無明是造成輪回的因,那麽在輪回發生前,就一定有“沒有被無明影響進入輪回的眾生”。那麽請問,這些“沒有被無明影響進入輪回的眾生”是什麽狀態?根據我粗淺的了解,好像佛教的世界觀,眾生的狀態隻有1,一直輪回,2 涅槃寂靜 3,在淨土的既不成佛也不輪回 的這三種狀態。那麽我很好奇的是,“沒有被無明影響進入輪回的眾生”是涅槃的狀態嗎?
 
佛教強調無始輪回,否認眾生有“開端”,生死輪回無始無終。這其實直接否定了佛教自己設定的因果律。因為眾生和無明都要有自己的因,才能因果相續。佛教一般會說,我們不去追述第一因,因為那個不重要,我們要解決當下的解脫問題。而對我而言,這個相當重要,因為如果“沒有被無明影響進入輪回的眾生”是涅槃的狀態,那麽說明即使涅槃,依然會退轉。如果是第三種狀態,也就是在淨土的既不成佛也不輪回的狀態,那麽淨土已經有不退轉的保證了,這也有問題。
 
另一個由此產生的問題是,如果無始輪回,我們眾生其實是處在一個某種意義的永生狀態,盡管佛教否認恒常靈魂的存在,但無始相續輪轉的眾生難道不是自有永有嗎?至於輪轉的是補特伽羅,還是阿賴耶識,那個倒是可以回頭再說的。至少我們能得到一個基本共識,那就是“精神第一性”。精神是先於物質的,那麽這精神哪兒來的?
 
拋棄了造物主概念的佛教,在解釋世界的形成以及眾生的起源上,至少在我這個凡夫角度, 其實是存在問題的。在佛教的誕生地印度,早期吠陀時代是沒有業力和輪回的概念。到了佛陀誕生前後,也就是吠陀哲學晚期,業力和輪回的概念已經普遍流行。所以說佛教吸收了吠陀哲學的業力和輪回的概念,應該不能算是厚彼薄此。然而。盡管都具有輪回的思想,吠檀多學派,也就是後來印度教的正統哲學思想,在世界觀上其實比佛教的解釋更加的自洽。簡單的理解,這個世界和眾生都是從梵(唯一真實、無始無終、遍一切處、不生不滅、無相無名的絕對存在)中顯現出來的,眾生的個體靈魂(阿特曼)本質上是與梵同一,我們所在的物質世界隻是一種來自梵的幻象,也可以理解為梵“創造”了我們的虛擬世界。而眾生執著於這個幻象中而陷入了輪回。這樣,我們世界眾生來源有了合理的因,輪回也有了合理的因,而至於梵的來源,不必解釋,因為不可知,第一因藏在造物主身後。其實這比起一個從無始就一直永動的輪回係統而言,更加合理。
 
雖然基督教的神學體係和印度教並不相同,但在解釋世界本源,人類起源上,是可以套用類似的概念的。實際上,包括中國本土的道家哲學,都指向了非常類似的概念。“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道,可以理解為終極的無相無名的絕對存在。從一元到二元,有了陰陽,善惡,光明和黑暗概念的“二元”世界。或者說,有了我們的意識以及物質世界,就同時具有二元的概念和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