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現在有一個蘋果(康德版)
看大家興致勃勃的在討論上帝,既然如此,怎麽能沒有蘋果呢?跟風討論一下夏娃亞當怎麽認知到蘋果的(康德版)。
1.蘋果的物自體(thing-in-itself):我們永遠無法直接認識到物自體。它以一種我們不可知的方式“扣打”我們(成為感官刺激的來源),開啟外界認知第一步。
2.感性接受:我們的感官(outer sense)被動地接受物自體所引起的刺激,產生顏色(紅色)、形狀(圓的)、氣味(果香)等感覺 (sensation)。
2.純直觀(pure intuition):重點!!!空間與時間,這是我們先天具有的形式(a priori forms),而不是外界物體的性質。所有從外界接受到的材料,都必須先被時空“格式化”。
4. 經驗直觀:空間與時間作為先天形式,把感覺限定在“這裏、現在”,形成一個表象 (presentation, Vorstellung),即經驗直觀 (empirical intuition)。這裏的“表象”不是表麵現象,而是對對象的呈現 (presentation),可以理解為PPT裏的presentation。
5. 理解力(也有譯成知性的,understanding)與範疇(categories):理解力通過人先天自帶的範疇,把這些經驗“框”起來,變成“一個”“實體”蘋果,並賦予它因果效應(例如吃了能變智慧)。
6. 統覺統一(apperception):終於,在“我思”的先驗統覺統一之下,“我意識到這裏有一個蘋果。”蘋果由此成為我的經驗中的對象。
前一段時間又看了遍《未來形而上學導論》,剛好寫一篇我理解的Kant關於認知的過程。疏漏和錯誤難免,放上來大家一起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