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韻》23. 《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 杜審言

本文內容已被 [ 唐宋韻 ] 在 2023-06-09 07:52:37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和晉陵(1)陸丞(2)<早春遊望>》

 

杜審言

 

獨有宦遊人(3),偏驚物候(4)新。

雲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氣(5)催黃鳥,晴光(6)轉綠蘋。

忽聞歌古調(7),歸思欲沾巾。

 

1.       晉陵: 今江蘇常州。

2.       陸丞:一位姓陸的晉陵縣丞。縣丞是縣令的副手。

3.       宦遊人:離家做官的人。

4.       物候:季節與氣候。

5.       淑氣:溫暖的天氣。

6.       晴光:春光。

7.       古調:古樸的詩,這裏指陸縣丞的《早春遊望》。

 

杜審言(約646 — 708年),字必簡,祖籍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晉征南將軍杜預的遠裔。其父杜依藝任河南鞏縣縣令後,其家定居於鞏縣。杜審言是詩聖杜甫的祖父,初唐後期著名詩人、官員。杜審言於唐高宗鹹亨元年(670年)進士及第,先為隰城尉、江陰縣縣丞、洛陽丞等。後受武則天重用,授著作佐郎,再遷膳部員外郎。神龍革命(705年)後,杜審言被流放到峰州,不久即召回任國子監主簿。景龍二年(708年),升任修文館直學士。當年冬病逝,享年約62歲。 

杜審言對近體詩的發展與成熟頗有貢獻,被後人評論為五言律詩的奠基人。杜審言的宮廷應製詩突破了歌功頌德的傳統和奢靡之風,注意表現快樂與祥和。杜審言的山水詩人景合一,意境開闊。杜審言的羈旅和送別詩高亢激昂,不渲染離愁別恨。在近體詩特別是五律的創作實踐中,杜審言通過表現對仗、平仄、粘連、押韻等技法,為後人提供了範例。而且,杜審言開闊的詩風,也體現了近體詩向盛唐氣象的轉化。 

《新唐書·藝文誌》有《杜審言集》10卷,已佚。《直齋書錄題解》錄《杜必簡集》1卷,收錄詩42首。與之一致,《全唐詩》錄杜審言詩43首,計五言古體2首,五律28首,五言排律7首,七律3首,七絕3首。 

詩詞作品影響力總體評分: 1.

 

唐風:我們上周說杜甫,本周說他爺爺,這純屬隨機排序的巧合。杜審言(約646 – 708年)祖籍是京兆杜氏(長安一代的望族),晉朝時他的先人杜遜遷居襄陽。在其父杜依藝任洛州鞏縣縣令之後,舉家定居於鞏縣。所以我們今天說道杜甫,很多時候就簡單地說他是“河南鞏縣人”。 

宋雨:唐高宗鹹亨元年(670年)杜審言進士及第,但由於他恃才傲世等原因,其仕途一直不順,過了近20年,到永昌元年(689年)前後,還在江蘇江陰縣任縣丞、縣尉一類的小官。本詩就是在江陰任職時,與鄰縣同僚的唱和。

唐風:經過短暫的升遷並到洛陽做官之後,杜審言又在武則天聖曆元年(698年)被貶到江西任吉州司戶參軍。任職期間,因為得罪了同僚、員外司戶郭若訥和上級司馬周季重(他是駙馬的兒子,即唐太宗的女兒臨川公主的第四子),兩人合謀誣陷杜審言,定了他死罪。在行刑前的某一天,杜審言16歲的次子杜並(杜甫的叔父)潛入周季重家的宴席並將其刺殺,杜並也被侍衛當場殺死。此事震驚朝野。

宋雨:武則天聞知此事也很感慨,便免其罪,招杜審言入京師(大約在700年)。她很欣賞杜審言的詩文,便任他為著作佐郎,再升為膳部員外郎。於是乎,杜審言與沈佺期、宋之問等人一道,成為那個時期著名的宮廷文人。 

唐風:神龍革命(705年發生的迫使武則天退位的宮廷政變)之後,他與大批文人一起被貶峰州(位於今越南境內)。不久,他被召回任國子監主簿。杜審言雖然一生坎坷,但得以善終。他於公元708年冬天病逝。杜甫是在杜審言去世後3年多才出生的,他們爺孫倆沒有見過麵。 

宋雨:在初唐文人中,杜審言的狂傲是出了名的。他曾狂言“吾文章當得屈、宋作衙官,吾筆當得王羲之北麵。” 意思是說,論文章屈原、宋玉要做我的跟班,論書法王羲之也比不了。還有一次有名的文人吏部侍郎蘇味道(蘇軾的先人)負責考核官員。杜審言考完以後就說:“味道必死。”人們吃驚地問為什麽,杜審言說,蘇味道看了我的文章必然羞愧而死。

唐風:還有更不靠譜的。《新唐書》說在杜審言死前,宋之問帶著幾個官員去看望他。他對一行說,我活著的時候把你們這幫人都壓成了縮頭烏龜,我死之後你們就可以冒冒頭了。不過這可能是訛傳,因為他死後宋之問寫了祭文。宋也是當時的文壇領袖,與杜常有唱和,不至於受此等揶揄。

 宋雨:公平地講,杜審言的狂傲與他的在文學上的貢獻是有些不相稱的。即便如此,他依然是一位有建樹的學問家,他與李嶠、崔融、蘇味道合稱“文章四友”。杜審言詩風渾厚,擅長寫五言律詩,他對近體詩(五律和七律)的形成與發展很有貢獻,特別是被後人評論為中國五言律詩的奠基人之一。 

唐風:現在我們來分析一下這首詩,先解釋一下標題《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這是一首和詩,是與一位姓陸的朋友所作的題為《早春遊望》的詩(此詩現已佚散)唱和。這位朋友時任晉陵(今江蘇常州)縣丞(縣令的副手)。當時,杜審言在緊鄰的江陰任縣官, “同是宦遊人”,兩人可能經常唱和。 

宋雨:這位陸丞能跟狂傲的杜審言唱和,說明才華也很出眾,可惜他的詩作已失散。 

唐風:這些官員即使是地方官,也常常是進士出身。唐朝每年平均隻有二十幾人中進士,成功率隻有千分之一、二。而那個時期全國吃國家俸祿的官員不過千人,所以,即便是這些無名的官員也基本上都是精英。至於寫詩,沒有會不會的問題,隻有好不好的問題。 

宋雨:的確,那時候很多的文人都寫得好詩文,全唐詩5萬首,浩如煙海,無名之輩的好作品很多。這就好比民間美女,也是多得不可勝數。 

唐風:杜審言的狂傲,可能主要表現在比較得意的時候去跟高手、權貴較勁。而在水平稍低的謙遜者麵前,他未必傲氣,甚至反倒真誠和藹。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有時也能見到這樣的人。 

宋雨:首聯“獨有宦遊人,偏驚物候新”, “宦遊人”是指為求得一官半職而四處謁見和交友的士人,或者已經為官但被派到遠離京城之處做地方官。本詩中顯然指後一種情況。而且自稱宦遊人者,往往官職較低,為官不如意。 

唐風:含有“宦遊人”一詞的詩中,最著名的當屬王勃的名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其中也是透著幾分悲涼和不如意。讓這首詩出名的,是頸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這一千年古佳句。 

宋雨:做官的“偏驚物候新”似乎顯得有幾分矯情。我看他要是官運亨通,身居高位,就不悲涼啦。而且,文人號稱自己“偏驚”季節變化,他對氣候變化的感觸怎麽比得上農夫。 

唐風:農夫才不“驚”呢,他們該幹嘛幹嘛。驚是一種感情體驗,隻有文人比較明顯。而且季節的變化又引來了對時光流逝,人生易老,壯誌難籌等感悟的一係列情緒反映。

宋雨:是啊,仔細想想整個唐詩宋詞中除了豪情與愛情,其餘很大一部分便來自於這類情緒。沒有文人的多愁善感,中國乃至世界的詩歌便少了許多精彩。 

唐風:首聯中的“偏驚”(意即特別敏感)的表達對於這首詩是十分重要的,它與尾聯產生了呼應。你把把這首詩的中間兩聯去掉,看看是不是也可以成為一首五言絕句。 

宋雨:“獨有宦遊人,偏驚物候新。忽聞歌古調,歸思欲沾巾。” 咦,還真是這麽回事!我過去還從來沒有這麽想過。的確,如果隻考慮韻和平仄格律,都可以這樣“律詩變絕句” ,隻是大部分在意思上就不完整了。 

唐風:一般來說,律詩各聯的表達方式按順序分別是起、承、轉、合。比如前麵提到的王勃的那首五律,它首聯起興,重要的表達是在中間的兩個對偶聯裏。但杜審言這首詩結構不一樣,它是首聯和尾聯表達主題思想,而中間兩聯通過風景描寫以烘托氣氛。然而,中間兩聯不是可有可無的。如果沒有它,或者寫得平淡,詩會顯得非常貧乏,根本不是好詩。 

宋雨:雲霞出海曙”一句,“曙”解釋為曙光,但在這個句子中讀起來有點怪。“雲霞出海”很好理解。加個“曙”理解起來反倒不易。 

唐風:我認為應該是這樣斷句:雲霞-出-海曙 。“海曙”,即海中的曙光。地平線以下的太陽照到了雲層上出現霞光。但站在人的角度,這時候太陽還沒有出來,隻能看見朝霞。 

宋雨:梅柳渡江春”看來也可以用上述方式,即“梅柳-渡-江春”來斷句,意思是春風先綠江南岸,再綠江北岸。這個“渡”,可理解成江南的春色往江北渡,這跟作者的思鄉感情是一致的。作者的老家在河南,自己也更希望到東都洛陽去做官。 

唐風:順便說一句,這裏的“梅”是梅花而不是蠟梅,有些人解釋這一句分不清或搞混了。其實兩者是完全不同的植物。從植物分類學上講,蠟梅是蠟梅科植物,冬季開花(因為常常是臘月開花,又被稱為臘梅),花色基本上隻有淡黃色;梅花是薔薇科植物,初春開花,花色有白、粉紅、大紅等多種顏色,它的果實就是青梅或稱梅子,初夏成熟。我曾在南京的梅花山觀賞過色彩繽紛、爭奇鬥豔的梅花,最佳觀賞期大約在公曆三月初。 

宋雨:的確,漢語中有些名稱比較模糊籠統,很多人真的分不清,或者以為蠟梅是梅花的一種,其實不然。還有下麵一聯的“黃鳥”,也是籠統不清,黃色的鳥有很多種。 

唐風:頸聯第一句“淑氣催黃鳥“中, “淑氣”指春天溫暖的氣候。“黃鳥”這裏應該是指黃鶯,這是一種食昆蟲的候鳥,所以隻有氣候轉暖以後有了食物才從南邊遷飛而來。後來的杜甫在他的作品常用“黃鸝”一詞 – “兩個黃鸝鳴翠柳”,“隔葉黃鸝空好音”,說的應該是同一種鳥。但按今天嚴格的說法,黃鸝是鳥的一個屬,包含很多品種,黃鶯隻是其中之一。

宋雨:下麵一句“晴光轉綠蘋中,“晴光”即謂春光。“綠萍”是浮萍。這“轉”字到底是改變浮萍顏色,還是長出浮萍呢?從浮萍的生長周期來看,初春應該是新浮萍長出水麵的時候。 

唐風:中間兩聯 中“雲霞”、“梅柳”,“黃鳥”、“綠萍” 這四個名詞色彩鮮明,使得盎然的春意躍然紙上;“出”、 “渡”、 “催” 、“轉”四個動詞非常生動傳神,它們讓兩個對偶句充滿靈性,使得氣氛烘托極有感染力。 

宋雨:選擇合適的動詞尤其不易,特別在這裏要與主語或賓語的名相詞照應,要雅,平仄又要合適,選擇常常很有限。所以詩中的動詞有時是比較空靈的,完全照字麵理解未必最合適,比如這裏的“轉”字。 

唐風:尾聯“忽聞歌古調”中,“古調”雖然可以泛指,但因為這是一首和詩,所以應指陸丞的那首《早春遊望》。看來陸丞的那首風格古樸的詩引發了作者的思鄉之情,進而“歸思欲沾巾”。詩人本來就思鄉情切,很容易觸景生情。本詩結尾點題,且與首聯有很好的呼應。 

宋雨:在這個美好而明媚的春天,詩人居然傷感流露,似乎不是很應景。一般來說,“情景交融”是正向契合的,春天引起朝氣蓬勃的情感,秋天產生悲涼淒慘的情感。然而此詩卻是反向的,比較獨特。 

唐風:是的,本詩不是情與景直接相諧,而是兩者形成反差和對照,這種寫作風格我不覺得別扭。由於思鄉導致的沉鬱是以明媚的春光為背景,所以依然帶著幾分開朗,而不覺淒楚。作者以比較宏大的氣魄和優美的筆調描述盎然的春光,也暗示他依然有著樂觀進取的精神。 

宋雨:作為一首律詩,本詩對仗工穩,平仄合律,加上它精妙的構思和語言藝術,使之成為唐代五言律詩的代表作之一。明代文學評論家胡應麟在《詩藪》中更是說:“初唐五言律,‘獨有宦遊人’第一。” 

唐風:唐朝之前已有比較初步的五律,到了初唐的後期,在杜審言等幾人手上,五律的格律和表現方式都成熟了。唐朝以前無七律,到了沈佺期、杜審言等人的時候,七律開始逐漸成型。又過了兩代人,是杜甫讓七律完全成熟了。杜甫對有這樣一個祖父很感自豪,他說“吾祖詩冠古”。杜甫後來能成為律詩聖手,可能從祖父的作品裏學習了不少東西。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