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喜納蘭兄完成初體驗。:-)關於道家“來世今生”:
道家沒有佛家那種輪回理論。不過,有一個根本點,就是歸根。“夫物芸芸,各複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複命。複命曰常,知常曰明。”
是像四季循環一樣。“反者道之動”,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這裏的“反”,就是循環往複。
大道是根本,萬物不過是“化”。佛家用“法”概括,道家可以用一個“化”來概括。物有生死,生死兩邊,那都是“化”。生者有死,生生者不死。
所以,在道家,“死”不過是“歸”。生與死也是相對的。生也死,死也是生。從歸根的角度,無生無死。
“列子去衛國,路上指著百年的骷髏頭對弟子百豐說:‘唯予與彼知而未嚐生未嚐死也。’
莊子喪妻,鼓盆而歌,也是未嚐生、未嚐死的道理。
關尹子曰:“一陶能作萬器,終無有一器能作陶者,能害陶者。一道能作萬物,終無有一物能作道者,能害道者。”
認清本質,在道家看來,“生、死”不過是氣之聚、散,“化”的一種。
所以對待生死,達觀自然一些,像陶淵明說的“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縱浪大化中 不喜亦不懼。 應盡便須盡 無複獨多慮”就可以了。
或者,像道德經說的,“和光同塵”,“道者同於道”。
做到這樣,在道家,今生便是極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