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變化是否就是環境災難?討論一下主流的環保政策

現在主流的環保政策一大硬傷是過於執著與保持現狀。我來舉一個親身經曆的故事。

我小時候,我們村的山上是小鬆樹、灌木為主。山高大概500米。村民們砍柴很方便,到山腳就可以,基本上不用超過100米高。(為何說“我小時候”?再往前倒,很多大樹,在大躍進時砍光了)。灌木中很多會開花,特別是三月火紅的杜鵑花和純白的苦菜花, 很好看。秋天有不少野山楂、橡子,五月有一些紅的、花生米大小的BERRY。這些野果大多在山腳附近。

我離開家鄉上大學後, 不知誰種了一些竹子, 不出10年,從山腳開始到約50米高竹子完全取代了小樹和灌木。

這是一個很大的環境變化,不見觀感改變了,也改變了村民的生活。有沒有人抱怨?有, 很多人抱怨。特別是村裏常住的很多是老人。因為老人們砍柴從以前的0-100米高, 不得不變成50-200高。而且竹子林又高要密, 早晚時都陰森森的,人們上山路過時感覺不好。大部分野果也消失了。

但大家都知道:竹林產竹筍,每年收獲的竹筍的總價值遠超那些柴和野果。加上竹子的價格也比一般的木頭貴。所以這個環境變化是有得有失的, 從經濟的角度是得大於失。

再但是,這個得失對不同人是不同的,竹筍收獲時, 很多平時不住村裏的年輕人就會都回來挖,在城鎮買筍很貴的。平時長住村裏的老人, 即使挖到筍也是送給自家子女的。從砍柴的角度, 年輕人即使住村裏大多改燒液化氣或電爐, 但多數老人為省錢還砍柴燒火。所以“得”的是年輕人, “失”的是老人。像我父母,因為我們都遠離家鄉,不能為一些筍回家一次,我父母很少去挖筍, 因為“不好意思”與遠路回來的同村年輕人搶。

這個變化, 村長根本沒管。但如果有政府撥款,我們是否可以想像一下, 從村長的角度:高舉保護環境的的口號,從政府拿到撥款,他本人很可能從中獲益,這是否是村長的最佳選擇?而且他是完全“正義”的, 因為平時聽到的肯定是那些長住村裏的老人的抱怨,那些偶爾回村挖筍、挖了就走(最多跟父母住一兩天)的年輕人是沒時間來發表讚美、支持的。

看完這個例子, 我們是否可以猜測一些:現在很多從事環保的民間有識之士、環保公司、政府環保機構是否就是我們村長的選擇?將所有環境變化都解釋成環境災難,從政府拿錢,參與其中的都可以獲利?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