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圖為什麽要編故事?

來源: 來罘 2021-01-15 17:49:48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6296 bytes)

柏拉圖對話裏編一個關於亞特蘭蒂斯的故事①。這一故事攪得許多現代人心癢難耐,紛紛動員起來,四處尋找亞特蘭蒂斯。迄今為止,人們提出的假說有幾十種,實地考察甚至發掘過的地點也有幾十個,但沒有一處能完全滿足柏拉圖的描述。柏拉圖把故事來源的曲折交待得非常清楚,就是怕人追根溯源,但人們還是不甘心。

問題是,柏拉圖是個“講理”的人,不是“講故事”的人。一個“講理”的人為什麽要編故事呢?考察一下這個故事的社會背景,柏拉圖的個人背景及其理論背景,會給人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一,社會背景
公元前五世紀中後期的古希臘世界,由於人口大量増長,部落社會瓦解,出現禮崩樂壞,天下大亂的局麵。這一局麵的高潮是伯羅奔尼撒戰爭。一方是以斯巴達為首的伯羅奔尼撒同盟,代表封閉社會,一方是以雅典為首的提洛同盟,代表開放社會。斯巴達是傳統的霸主,陸上無敵,雅典是新興的強國,海上稱霸。

波普指出,這場戰爭的本質是開放社會與封閉社會之爭。在這個千年未遇的大變局裏,雅典迎合文明巨變,倡導民主和思想自由,因而建立民主政治,步入開放社會。古希臘社會也出現了克己複禮的思潮與勢力,試圖阻止文明巨變,重回封閉社會。這股勢力的首領是斯巴達。開放與封閉屬於兩種不同的文明形態,二者互相排斥,無法和平共處,最後圖窮匕首現,一仗打了三十年。

雅典的寡頭黨人為了推翻民主統治,不惜與斯巴達勾結,拆毀了雅典出海口的新築城防。失去出海口的雅典困守孤城,瘟疫肆虐,餓殍遍地,最後熬不下去了。公元前404年,雅典宣布投降。隨後,斯巴達扶持三十個擁護斯巴達的寡頭黨人實行統治,史稱“三十暴君”。短命的寡頭政府統治僅維持八個月,很快就被民主勢力推翻。

二,個人背景
柏拉圖出身於雅典貴族家庭,伯羅奔尼撒戰爭結束那年,他二十四歲。外戰結束,內戰未止,雅典民主派推翻暴君,恢複民主。民主複辟反而使得柏拉圖身處險境,因為三十暴君裏最殘暴的克裏提亞(Critias 460 - 403BC)是他舅舅。克裏提亞在與支持民主的軍隊作戰中陣亡。他不僅給柏拉圖造成負麵影響,還被認為是導致蘇格拉底被判死刑的主要因素。

推翻寡頭統治後,民主政府判處蘇格拉底死刑。表麵罪名是不敬神和腐蝕青年,深層原因則與克裏提亞有關。三十暴君在位時,他們殺害或放逐所有敢於公開反對的人。那八個月期間,蘇格拉底一直待在雅典,卻安然無恙。克裏提亞是蘇格拉底的門生,但二人之間的關係並不親密。克裏提亞曾逼蘇格拉底去抓人,被蘇格拉底拒絕。然而,雅典人普遍認為,二人畢竟是師生關係,門生對老師不會沒有照顧吧?蘇格拉底與暴君沆韰一氣,全矣。

此外,直接導致雅典城陷落的叛將阿西比亞德(Alcibiades 450 - 404BC)和投降斯巴達的叛將色諾芬(Xenophon 430 – 354BC)都是蘇格拉底的門生。於是,蘇格拉底跳進黃河也洗不清了,最後被判飲鴆而死。對於柏拉圖來說,糟糕的是,他也是蘇格拉底的門生。若論被腐蝕的青年,裏麵有他舅舅克裏提亞,叛將阿西比亞德,色諾芬,......,會不會牽連上他本人?這一切使得柏拉圖對雅典民主心懷深深的恐懼與敵意,因而暗藏還鄉團之心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

三,理論背景
理論是為社會實踐服務的,當時的社會現實酷似中華的春秋時期,禮崩樂壞,天下大亂。對於多數人來說,亂局增加不安全感,減少幸福感。有識之士紛紛挺身而出,為修複社會亂局尋找解決方案。柏拉圖方案酷似春秋時期的克己複禮,止變治亂,回歸封閉。具體說來,柏拉圖解決方案是以其理念學說為核心的政治哲學,或稱社會改造工程,其中包括,理念學說,規律學說,公理化思想,和曆史主義方法。

理念學說
柏拉圖的理念學說可以簡單概括為,理念是獨立於事物和人心的實在,是生成萬物的原始模型。至於理念如何生成萬物,柏拉圖沒有說清楚,離開神的幫助,恐怕他也說不清楚。總之,理念是絕對的,永恒的,具體事物是相對的,流變的,亦即萬物是理念的摹本或衰變,類似於圓的概念與具體的圓形物體之間的關係。萬物皆變,理念不變。在這一意義上,理念不能被感知,隻能被思及。

規律學說
柏拉圖有一種類似於天人合一的宇宙規律學說。他認為,宇宙的規律是生成與衰敗的循環交替,曆史規律是宇宙規律的一部分。具體到人類曆史,神造就人類社會,那是理想的社會。人類接手後開始衰敗,衰敗到一定程度,神看不下去了,推倒重來。在《政治家篇》裏,他甚至給出具體數字,36,000年為一個周期。具體到當時的社會,柏拉圖認為,它正處於一個大衰敗的時期。他進一步概括為,所有社會變革都是衰敗和退化。

公理化思想
波普認為,柏拉圖已具有原始的公理化思想②。他甚至認為,歐幾裏得的幾何原本不是一本幾何教科書,而是柏拉圖學派準備以幾何為基礎,重建數學和天文學的最後嚐試。柏拉圖做出最初設計,歐幾裏得完成工作。在歐氏幾何裏,五個初始公理不證自明,由此可以推出所有定理。在社會政治領域裏,神的設計即公理,由此演化出各種人類社會形態。

曆史主義方法
曆史主義有多種形式,其一般形式可以歸納為,曆史有自身的發展規律,發現曆史規律有助於預測未來。柏拉圖的觀點是曆史主義最簡單最古老的形式。簡而言之,神揀選一個種族,令其統領世界,神締造的社會臻於完美,人的作用使之衰敗。這與他的理念學說和規律學說在邏輯上是協調的。據理念學說,理念是完美的,沒有變化,沒有衰敗。據規律學說,曆史是衰敗史,故完美在初始。因此,社會改造的最佳手段是阻止社會變革,回到神造的原初社會,或建立理想國,永不變革。

人們一般認為,亞特蘭蒂斯是神締造的,因此它就是柏拉圖的理想國。這一說法的確有根據,《蒂邁歐篇》裏有明確的提示。蒂邁歐對蘇格拉底說,“昨天,你談到國家並描述其公民,讓我驚奇不已,因為它讓我聯想到(亞特蘭蒂斯)故事,太神奇了,多數情節與索侖的敘述出奇地吻合。”這段話既提及蘇格拉底的理論,又聯係克裏提亞的實例。

然而,柏拉圖的要價遠不止於此。把《蒂邁歐篇》和《克裏提亞篇》的有關章節對照起來細讀,你會發現,在討論理想國的時候,柏拉圖實際上是在借敵人之敗以自誇,借他人之口以自美。他的論證可以歸納如下,我們不妨稱之為理想國三段論。

大前提,九千年前的亞特蘭蒂斯是理想國。
小前提,九千年前雅典的先民擊敗亞特蘭蒂斯。
    結論,九千年前的雅典才是真正的理想國。

從柏拉圖的故事裏可以歸納出,衰敗起於道德。順序大致如下,神人交合,此消彼長,導致種族衰敗,種族衰敗導致道德衰敗,道德衰敗導致政治衰敗,政治衰敗導致社會動蕩。於是,柏拉圖的解決方案為,欲阻止政治衰敗,先阻止社會變革。阻止社會變革隻是手段,克己複禮才是目的。為什麽要複禮?有禮的時代多好啊!牛奶滿河,金子鋪路,到處是亞特蘭蒂斯盛景。

柏拉圖的解決方案與其說是冷靜的理論,不如說是激情的宣傳。文革期間,有一種社會動員方法叫憶苦思甜,受苦人回憶過去如何比如今苦,便暫時忽略如今的苦,甚至產生甜的幻覺。柏拉圖的做法與此類似,隻是方向剛好相反,可以叫憶甜思苦。在對當代政治腐敗進行反思的同時,回憶遠祖的輝煌業績,激發民族自豪感,大家努力,克己複禮。

柏拉圖玩的是移花接木借古喻今的遊戲,讓人感覺似曾相識,似是而非。如果把大西洋換成地中海,把亞特蘭蒂斯島的沉沒換成聖托裏尼島火山爆發,把海外聯盟換成波斯帝國,那麽,柏拉圖的故事講述的就是雅典當代的事。柏拉圖想讓人們得出的結論是,祖上有過輝煌,回到過去就好。故事很有煽動性,然而,理想國真的理想嗎?在冷靜的現代學者眼裏,它浸滿了毒素,遺害千年。

首先,它充斥著種族主義。在《蒂邁歐篇》裏,埃及祭師說,“女神首選那方土地,為你們建立國家。這是因為她覺得那裏氣候適宜,容易產生最高明的智慧。女神本人既熱愛戰爭,又熱愛智慧,所以才選擇一個可能產生最象她的人的地方,這就是你們那裏。因此,你們才得以在這樣的法律治理下生活,沒錯,你們的法律仍好過其它地方。你們的美德超越所有人,你們是天神的後代。說實話,你們的成就之多之大,簡直是人類奇跡,我們這裏都有記錄。”③在古希臘,種族主義不似如今這般臭名昭著,柏拉圖實際上是在借他人之口以自美。埃及祭師的這段話可以很好地解釋,為什麽納粹德國要動用國家的力量去尋找亞特蘭蒂斯。

其次,柏拉圖的理想國是一個極權主義社會。在亞特蘭蒂斯島上,長子為王,其餘為諸侯,代代相傳,各自統治領地。柏拉圖在不同場合,多次強調,在理想的國家裏,種地的安心種地,別操心立法,打鐵的安心打鐵,別操心行政,當兵的安心打仗,別操心執法。據此,不難推出,主人安心奴役,別操心稻梁,奴隸安心為奴,別奢望做主。這與東方極權社會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不謀而合。

此外,後世許多哲學家拿柏拉圖對話當聖經讀,不同的思想派別都能從中汲取營養,找到理論依據。把神換成偉大的國家,即是黑格爾曆史哲學的理論來源,把神換成偉大的種族,便為法西斯主義的理論來源,把神換成偉大的階級,又成為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來源,如此等等。總之,推動曆史發展的動力是這些偉大的東西,人是渺小的,人能做的就是發現規律,順應規律。

莊子《應帝王》篇裏講了個混沌帝④的故事,大意是,倏忽二帝見混沌帝沒有七竅,好心為他鑿開七竅,結果七竅鑿開,混沌帝死了。古人的許多思想都處於一種混沌狀態。如果把柏拉圖比作混沌帝的話,是黑格爾等人鑿開了柏拉圖的七竅?還是柏拉圖熏得他們七竅冒煙?

亞特蘭蒂斯的故事還顯示了一個有趣的文化現象。雅典文明與華夏文明同時出現繁榮局麵,又同時出現今不如昔的哀歎和克己複禮的思潮。雅典文明的理想國是亞特蘭蒂斯,或九千年前的雅典,華夏文明的理想國是周王時代,或民“與糜鹿共處,耕而食,織而衣,無有相害之心”的神農時代⑤。這僅僅是巧合嗎?

-----------------------------------------------------------------------------------

① 編故事。細節詳見博文《柏拉圖編了個故事》

② 公理化思想。參閱 Open Society and Its Enemies, Volume I The Spell of Plato,Routledge Classics, P302

③ 種族主義言論。細節詳見 《蒂邁歐篇》(Timaeus) 24c/d

④ 混沌帝。“南海之帝為倏,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混沌。倏與忽時相下遇於混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倏與忽謀報混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嚐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混沌死。”

⑤ 神農時代。見莊子《盜蹠》,“神農之世,臥則居居,起則於於,民知其母,不知其父,與糜鹿共處,耕而食,織而衣,無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