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需要一點沉思的功夫》

來源: 沙夫 2021-01-09 16:03:16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82241 bytes)
談一點隨想。
 
哲學給人最大的慧處在於指導性的原理,文學給人帶來的是感受性的故事。
 
中國的哲學思想史而言,為什麽哲學會一股腦地走進了唯心主義且迷性盲從的歧途----確切的說應該是神學的方向幾乎沒有給經驗哲學留下任何的空間? 其根源在於中國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感性文化,它停留在那裏而沒有進步。這具體表現在它在人們的的理解力上,反映在今天的具體事項中可以看得到的是----起碼在人們的閱讀的理解力上是不達標的。

有過這樣的一個例子,有一個還算是能讀詩書的讀書人竟然唯心主義與迷信混為了一談。

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學生到海外來,大多數人是選擇了理工科類的、或者是財經類的課程,即使是有報讀文科類的,也是選擇文學寫作方向的。這裏固然有語言方麵的原因,但從也有能寫出文學作品來的這一點來看,更大的原因似乎在於其背後的理解力的問題上。

在閱讀上喜歡形象的小說,至多是抒情或敘事結構的散文,對於論說文則避而遠之。對於寫作,則習慣於直來直去,全無優雅,含蓄的空間,這倒不是說簡潔勝於繁瑣,而是沒能意識到你的文章不僅僅是給人酣暢一時的,而是要給人以發揮想象空間的。沒有理解到為人宜直為文宜曲的妙處。

為什麽這樣說?因為這裏有一個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的分野的問題。

我們的文化習慣於形象思維。有人說中國文化是醜陋的,其實並不是如此的。要說糟粕,哪一種文化裏沒有糟粕的成分?中國文化的問題在於其結構性的落後。

有人說我們缺乏抽象思維的訓練。但這樣的鍛煉----這裏我將訓練普遍為鍛煉----是需要高度的,樸素地說也就是需要有空間條件的。缺乏鍛煉其症結在於懶散的人雲亦雲,隻去過華山沒去過羅馬。
 
打個比方,在閱讀習慣的思路上,這樣的讀者在閱後一定會有這樣的反應:不是讓自己去思考文中所闡述的意義而是要求文章能按著自己習慣或思路寫,這樣的結果貌似挑剔實為泯滅了給自己一個閃現思想火花的機會,就不會再有發散思維的存在了,創見也就無從談起了。可能忘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哲言了罷。
 
何以為人?意識複意誌也。
 
懶於思考的人即使有了材料的積累,表現在思想方式的處理上,也不是複合式的而是疊加式的。這就是形象的習慣使然的。
 
為什麽歐洲會產生科學?因為他們能將形象推進到抽象的領域裏去,這就需要蘋果樹下的悟力。
 
在世界許多地方的街頭都有沉思者的雕塑,這就是從感性世界進入理性世界的形象的轉折點。培養這樣轉折的能力是需要一點意誌力的----用意誌力去發掘出天賦來。
 
在世界各處的許多文化都已經早早地跨越了這樣的轉折點。如果我們想要進步、想要超越自己,想要擁有世界一流的文明水平,那麽我們就需要一點沉思的功夫。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加跟帖:

  • 標題:
  • 內容(可選項): [所見即所得|預覽模式] [HTML源代碼] [如何上傳圖片] [怎樣發視頻] [如何貼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