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詩歌史話三十二、元曲(五)

來源: 龍劍 2020-08-28 09:30:44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5503 bytes)

     中國傳統三大韻文詩、詞、曲,前麵說過詩、詞一開始都來自民間,而且和音樂密切相關,曲更是如此。實際上不少曲牌和曲詞就是民間小調,就像近代也有許多著名的民間小調,如《孟薑女》 、《茉莉花》等一樣,隻不過作為中國曆史上一個朝代的代表性文學形式,叫它為元曲。國人了解或熟知詩、詞的人相當多,比較而言對曲的知識知道的就少了。一般人講的曲通常僅限於元代的北曲,甚至隻是北曲中的散曲,實際上曲的範圍要廣的多,從地域來分有“北曲”和“南曲” ,按形式而言有“散曲”和“劇曲” 。

    現在,一般都把在元滅金那一年(公元1234年)作為元曲誕生的年份,在元和南宋對峙的45年,是散曲的發展成熟時期,元曲在這段時間之所以興起的原因大致有以下三方麵:第一,由於格律(風雅)派的倡導,自北宋末的周邦彥開始,詞越來越雅,越來越長,吳文英(夢窗)的《鶯啼序》長達240字,夢窗詞雅到使人費解,無論演員或聽眾都覺得不知所雲,因而感到厭倦,於是通俗易懂的元曲借助於清新活潑的民間小調(包括胡樂)就大行其道;其次,元朝直到仁宗延佑二年(1315)才恢複科舉製度,此後到元亡,中間還因為丞相伯顏專權時怕漢人通過科舉當官曾經廢止過,五十年間隻舉行過九次進士考試,共錄取1200餘人,隻占這段時間文職官員的4%,文人進身官員的道路被堵塞,隻能把他們的才華用於製曲,嘲風弄月,於是元曲就成為一朝之盛;第三,社會主流風氣使之盛行,蒙古人入主中原,帶來了樸直粗豪的作風,加上北方自古性情豪爽,故北曲“本色”之風就廣為流傳。

    散曲隻有曲子,沒有賓白(對話和旁白)沒有科介(動作)不用到舞台上表演故事,隻用來清唱,所以又稱為清曲。散曲依體栽分為小令和散套(又稱為套數)兩種。散曲是一種可以配樂演唱的歌曲。元散曲的歌唱形式多種,有表演唱、舞蹈伴唱、樂器伴唱等。根據《青樓集》的記載,表演唱如演員解語花“左手持荷花,右手舉杯,歌驟雨打新荷曲” ;舞蹈伴唱如演員連枝秀“有招飲者,酒酣則自起舞,唱《青天歌》,女童亦舞而和之,真仙音也”。

    小令還可分為尋常小令、重頭、帶過曲、集曲四種。尋常小令就是通常的小令,是指單支的曲子,大都一韻到底。它是小令中最簡單的形式,其體製相當於詩的一首,詞的一闋。 如馬致遠的《越調 天淨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重頭就是把一個曲調,重複填寫,沒有限定幾首,長達上百首也可以。唐代曲子的“聯章體”與散曲的“重頭小令”有著曆史的親緣關係,重頭的用韻可每首都不同,題目也可不同,如關漢卿的《雙調 大德歌》有春:“子規啼,不如歸,道是春歸人未歸。幾日添憔悴,虛飄飄柳絮飛。一春魚雁無消息,則見雙燕鬥銜泥。” ;夏:“俏冤家,在天涯,偏那裏綠楊堪係馬。困坐南窗下,數對清風想念他。蛾眉淡了教誰畫?瘦岩岩羞帶石榴花” ;秋:“風飄飄,雨瀟瀟,便做陳摶也睡不著。懊惱傷懷抱,撲簌簌淚點拋。秋蟬兒噪罷寒蛩兒叫,淅零零細雨打芭蕉。” ;冬:“雪紛紛,掩重門,不由人不斷魂。瘦損江梅韻,那裏是清江江上村。香閨裏冷落誰瞅問?好一個憔悴的憑闌人!”四首。把兩三支同一宮調音律和諧可以相接的小令串在一起,就稱為帶過曲,也是小令的一種,“帶過”一體在敦煌曲中已有成熟的範例。我們舉個例來看;喬吉的《雙調 雁兒落帶過得勝令》:“殷勤紅葉詩,冷淡黃花市,清江天水箋,白雁雲煙字。(以上為《雁兒落》)遊子去何之,無處寄新詞。酒醒燈昏夜,窗寒夢覺時。尋思,談笑十年事;嗟谘,風流兩鬢絲。(以上《得勝令》)。”集曲就是將幾支甚至幾十支不同的曲調,在每一個曲調中截取一句或數句,組成一支新的曲調,新曲調名一般就是在原來曲調名中各取一個字或二個字所組合成的,或重新取名。如集曲《梁州新郎》的曲調名就是在構成它的兩個曲調《梁州序》和《賀新郎》中各取兩個字組成的。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