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詩歌史話三十一、元曲(四)

來源: 龍劍 2020-08-27 07:15:34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4791 bytes)

     諸宮調是宋、金、元時期的一種大型說唱藝術,有說有唱。它對曲影響最為直接和深刻,曲牌聯套體的結構體製就來自諸宮調以唱為主。歌唱部分是用多種宮調的若幹不同曲調組成,故稱為“諸宮調”,亦稱“諸般宮調”。這一曲種形成於北宋神宗(1068~1085)年間。宋代王灼《碧雞漫誌》卷二載:“熙、豐年間……澤州孔三傳者,首創諸宮調古傳,士大夫皆能誦之。”《都城紀勝》中也說:“諸宮調,本京師孔三傳編撰傳奇、靈怪,入曲說唱。”諸宮調曲調來自唐宋大曲、唐、宋詞調、纏令以及當時流行的其他俗曲。從今存的諸宮調作品中可以看出其曲式包含有:單個曲牌的隻曲;由一支曲牌反複或多次反複再加上尾聲而構成的短套形式;用屬於同一宮調的若幹曲牌聯接而成的套曲形式。這幾種曲式,視故事內容情節的需要,用不同的方式組織起來,並間以說白,以說唱長篇故事。諸宮調雖然產生於北方,隨著宋朝南渡,也傳到了南方,就有南北諸宮調之分。諸宮調所用的伴奏樂器,宋時主要用鼓、板、笛;金、元時,有加用弦樂器和其他打擊樂器。金、元時期的北諸宮調用韻以中州韻為準,無入聲。音樂用七聲音階,聲調遒勁樸實,以琵琶和箏這種彈撥樂器伴奏,有“弦索調”之稱,少數有用鼓、笛的,也是金、元時期流行於北方的雜劇與散曲所用的音樂。南諸宮調用韻以當時江浙語音為準,有平、上、去、入四聲。音樂用五聲音階,聲調柔緩婉轉,伴奏樂器主要是笛子。金、元時的諸宮調作品,今存的也隻有少數幾種,其中《西廂記諸宮調》是唯一完整的一部,作者為金代章宗(1190~1208)時人董解元,故又稱《董解元西廂記》或《董西廂》,是中國古代優秀說唱文學作品之一,對元雜劇《西廂記》的創作影響很大。《西廂記諸宮調》音樂豐富,共用了14個不同的宮調,150個左右基本曲調。這些曲牌的樂譜約有三分之一還保存在《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中,由於用弦索調演唱,又稱為《弦索西廂》。明、清時把諸宮調叫做“彈詞”或“彈唱詞”。

    宋末,民間出現更多新樂曲,北方民間俗曲有《山坡羊》、《窮河西》等(相當於現代陝北的《信天遊》、青海的《花兒》等)。北宋宣和年間,汴京風行《國朝》、《蠻牌序》、《蓬蓬花》等少數民族的音樂,歌詞非常通俗。直接用女真族話演唱的女真樂曲也有傳入,如雙調的《風流體》。此外曲牌中如黃鍾宮的《者刺古》;雙調的《阿納忽》、《古都白》、《唐兀歹》、《阿忽令》;越調的《拙魯速》和商調的《浪來裏》都不是北方漢族的曲調,應該屬於女真或蒙古樂曲。

     “雜劇”最早見於唐代,意思和漢代的“百戲”差不多,泛指歌舞以外諸如雜技等各色節目。到了宋代,“雜劇”逐漸成為一種新表演形式的專稱,包括有歌舞、音樂、調笑、雜技,形式確實稱得上“雜”的。它的表演分為三段:第一段叫做“豔段”,表演內容為日常生活中的熟事,作為正式部分的引子;第二段是主要部分,大概是以說唱或舞蹈表演故事;第三段叫“散段”,也叫雜扮、雜旺、技和,是滑稽和調笑的表演,中間或穿插雜技。三段各一內容,互不連貫。雜劇的音樂,有些直接取自宋大曲,有些則來源於民間小曲。北宋以後,雜劇既有隨南宋南遷的,也有為金所繼承的,金繼承的宋雜劇也稱院本,與宋雜劇在體裁、演出形式、腳色分工等方麵大致相同,其不同隻在所用曲調(曲牌)方麵。南宋的雜劇逐漸豐富劇本的故事情節,開始注重人物塑造,如南宋中元節表演《目連經救母雜劇》能夠連演7、8天,觀者倍增,可以說已經有了元雜劇的雛形。

所有跟帖: 

喜歡詩詞也喜歡元曲。 -樹蛙瓦凹- 給 樹蛙瓦凹 發送悄悄話 樹蛙瓦凹 的博客首頁 (211 bytes) () 11/26/2020 postreply 15:04:36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